期刊中心

如何跨越层层门槛 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

作者:陈惠 李晓雅 王冰 王夏玲 来源:医师报 2012-05-01 12:10点击:4116发表评论

本报上期刊登《临床医生要成为科研主力 离不开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一文后,有读者来信来电表示,原来一直以为申请科研基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看了本文后发现,原来科研基金的申请也是“有章可循”。但是,科研基金申请下来后,又如何将科研论文发表在权威杂志上,这不得不说又是一门学问。

的确,在艰难的研究之后,只有将科研结果公之于众并应用到临床,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最后才能说这项科研成果是否达到了设定之初的意义。对此,本报邀请了各专业领域专家,以各自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经验为例,为我们介绍这其中的“诀窍”。

经过采访和专家讨论,我们发现在科学研究中,选题、科研设计和写作、投稿各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而在这过程中,在确定选题时的坚持不懈,设计写作过程中的责任心和被退稿后的决不放弃是各位专家最宝贵的经验。这无疑,值得广大年轻医生的借鉴和学习。

讨论嘉宾

谢渭芬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符伟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白春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王哲海  山东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国际肿瘤学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编委
李宏军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向晋涛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审
徐瑞华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陈  俊    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医师

注:本版所邀请的部分专家,由爱思唯尔www.ElsevierMed.cn帮助提供。

选题

徐瑞华:没有好的内容再会写也没用

年轻医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就必须做研究,否则没有动力也没有途径去提升。但所有的研究最初都必须来源于临床需要,因为研究最终是要服务于临床、归结到临床。所以选题要结合目前诊疗过程中的困惑,或者就一些得不到答案、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提出科学论据。立题一定要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把科学性评估好了就要制定好的研究策略和方向,这是一篇论文能否成功的关键。没有好的内容再会写也没用,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谢渭芬:坚持不懈才有突破

科研选题是一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从总的原则来看,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首先是从临床出发确定选题,根据临床的疑难问题确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希望通过基础的研究来服务临床,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或者思路。

具体到某个人要确定课题的时候,他考虑的问题可能会多一些。例如,现有的研究基础是什么?现有的条件有没有可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将来临床应用的前景又是什么?我想这是做具体研究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从我们最近几年研究的情况来看,我们以前一直在做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前几年在这个方面总共发表了大概二十余篇SCI的文章。但是我们感觉,尽管一直在做肝纤维化,却好像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觉得比较迷茫,这个领域到底能不能做下去?有些老专家告诉我们,不要再做肝纤维化了,太难了,国内外都没有进展,恐怕这样做下去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有太多的成绩。我们有一段时间也萌生退意,觉得应该换一个题目了。但是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要取得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所以,如果说我们这两年有突破,“坚持不懈”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体会。

符伟国:科研思维的灵感来源于琐碎的临床工作

其实每个学科都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临床医生的日常工作是频繁而琐碎的,但恰恰是这些工作给我们带来科研思维的灵感,临床医生需要敏锐地察觉到工作给我们带来的科研思维或者科研的立题。

我们经过10年的努力,在主动脉夹层这个疑难病上又攻克了一个难题。以前,由于没有腔内支架修复术,而且传统手术有很高的截瘫率和死亡率,很多医院不愿意做这样的传统手术,把患者推荐到我院血管外科治疗。而我们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如何在降低手术的死亡率和截瘫率的同时,又能较好地解决胸腔夹层的问题,避免远期的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于是这成为了当时我们的课题。

我们根据腔内修复术的理念设计了主动脉夹层修复术的治疗。经过10年的临床研究,我们认为,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个新的术式和其适应证及可能会碰到的一些并发症告诉大家。国际上对主动脉夹层的报道较少,而且中国的胸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高于国外,因此中国医生更有机会把胸主动脉夹层这一疾病,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成很好的文章来发表。我们抓住了这个疾病的前沿,不断关注,然后在目前国内外的文献对此课题报道不多的情况下,首先对它进行了总结,这样我们的团队才有机会把研究成果发表《Circulation》这样高水平的杂志上。

王哲海:关注少见、罕见病更易出成绩

对少见、罕见病的关注及相关病例积攒研究,很容易成为某个病种的权威,做这方面的论文也更容易出成绩。

临床按照病种角度分可以分为常见病和少见病,在肿瘤科里,常见疾病如肺癌、胃癌,一年积攒几百个病例做研究是比较容易的,但这类课题因为已经有很多的参照,创新就会变得比较困难。而一些比较少见的疾病,医生,尤其是刚工作的医生,要特别注意这些病例的积累,不要轻易的“放掉”。这样的病例医生有可能一年就遇到1~3个,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积攒下来。几年以后,病例积攒得多了,即使只有几十个,也许在全国也算是最多的,对此的研究很可能就会开启一个学科的先河。

论文的选题通常从常见病入手,但我认为一些小的病种更容易出成绩。随着整个人口结构、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一些少见病在逐渐增多,心血管疾病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而一些肿瘤虽然目前的患者群比例很小,但却以每年700%的比例增长,这就非常值得关注。我国人口基数大,即便是发病率低的少见病,其人数也不一定少,因此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

设计写作

谢渭芬:多参阅文献

事实上不管是做试验还是发表文章,需要强调的是多看文献。如果不看文献,怎么知道所要研究的课题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别人已经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我们可以做的又是什么。只有大量地阅读文献,才有可能确定研究内容。

研究完后准备写文章了,还是要看大量的文献。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在写作上会有很多困难。如果不阅读大量的文献,就不知道文章的写作方法,别人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例如,“前言”主要是介绍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讨论”主要是针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而不是把原来的研究结果再罗列出来,这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阅读文献。不是为阅读而阅读,而是要理解、体会别人文章中的内容。

符伟国:重视资料的累积

论文设计和写作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但在我国很难获得严密的随访资料——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是当前我国医学界都面临的问题。造成的原因有:一、随访的花费很大;二、很多随访得不到足够的经费资助,所以很难产生很好的文章。

另外,在主观上,国内的医生往往“重治疗轻随访”。很多疾病的治疗在门诊完成后,随访跟不上。而且国内半天的门诊量就可能有50~70个,甚至100个患者,医生完全没有时间来完成随访工作,也没有辅助人员能帮助医生来完成。

我们医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很好地利用了研究生这支队伍。在平时的工作中,尽量通过计算机把每个患者的片子等资料,扫描到电脑保存起来,然后通过电话、写信的方式随访患者,这样得到的资料相对比较完整。

白春学: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研结果需要临床验证,必须做到随机、双盲对照。如果没有随机,得出的结果完全可能是误导的结果。所以经过随机、双盲对照而得出的结果比较有说服力,还可以摒除偏差,帮助我们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撰写方面,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研究结果中与众不同的地方;其次,要发现新的研究线索,看对将来的研究能否产生启发和帮助;再次,要有可读性。其实一开始写起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甚至觉得很困难,但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过这一关,只要勤学、勤写、勤改,那么文章一定是越写越好的。“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辉”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我们也要有一定的悟性。否则尽管每天都在反复写,最后也可能改进不大。悟性好的改到最后就会觉得写作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了。甚至自己主动地就想写、愿意写。这个时候写文章就轻松了,大家也愿意读了。

徐瑞华: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在设计课题时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在设计内容时要想到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整个研究规划好。如果是前瞻性的研究,就需要不断有相关人员跟进,收集资料,然后提炼。更多的时候要咨询统计专家,甚至有些时候让统计专家来参与,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结果能得到更好的解释和呈现。这就是团队合作。

投稿

谢渭芬:研究清楚期刊性质和类型  有针对性投稿

我认为投到什么杂志并不是很重要,因为杂志都有其特殊性。例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这类杂志基本上以临床文章为主,所以不适合基础研究的投稿;有的综合性杂志,理论上什么文章都可以投,但事实上它也会强调研究的“通用性”,比如,你的研究领域是消化,但是可能与其他器官的研究相关,那么你可以选择这类杂志投稿;另外,有的杂志是免疫方面的,有的杂志更偏向于肿瘤的机制方面等。因此,要根据杂志的性质和类型来选择投稿。

事实上,在现在看来,投稿已经不存在太大问题,因为国外的杂志都是通过网络传送,他们审稿的速度也很快。如果投过去的稿子不符合要求,对方会在短时间内通知你,大部分都不需要付费。但是也不能太盲目,要大概确定自己文章的分量是什么,如果文章分量不够,投了SCI也是浪费精力和时间,有时还挫了信心。一般投过几次的人都会有体会。

白春学:考虑期刊的影响力和影响因子

选择期刊要注意其影响力。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专业内的、同业同行的认可。以呼吸界为例,国内《中华结核呼吸杂志》是比较权威的,如果在国内发表论文我们可能首先选择它。但如果是发表在国际上呼吸专业的杂志,我们会首选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这是侧重临床的;侧重基础的我们会发在另一个ATS的杂志上,即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当然,还有其它侧重的,如Chest也不错。

再就是看期刊的影响因子。我们刚开始发表文章的时候,不考虑影响因子的高低,以为只要能发到国外就行了。但现在我们会陆续考虑怎么发在5分以上的期刊上,下一步又怎样发在10分以上的期刊上。大家总认为影响因子越高影响力越大,确实有这个规律,但也未必,个别杂志影响因子很高,但它未必是很权威的。

审稿

白春学: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科学性缺一不可

我们更关注临床方面的科研论文。与此同时,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科学性也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再好,可读性强,但就是没有创新点,不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新意,都是重复性的工作,那么这种文章最多能发表在一些没有影响因子的杂志上。

如果实验设计得不错,方法也很先进,但是结论写得不好,讨论也不好,那么可读性上就大打折扣。实际有的结果在讨论分析的时候就可以发现一些新线索和启示,为将来的工作、研究提供参考。很多人尽管有了可以对将来有所启示的结果,但不会讨论、不会分析,发现不了这种新线索和新启示,那么就是浪费。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建议他是不是能够重新认真写一遍,这是可以补救的。最不可补救的就是缺少创新性和科学设计的论文,因为没有创新性再怎么补救也不行;而如果没有很好的科学设计,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好的设计,盖出来的楼不牢固,可能随时会倒塌。

李宏军:给人以启迪  研究成果传播方能更广泛

作为部分期刊和杂志的编委和主编,我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论文,对论文的评价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的:

其一,论文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越是新颖的选题,研究结果就往往是医学领域的突破点;其二,论文是否对临床有帮助,科研是为临床服务的,只有对临床发挥指导作用和有利于临床的论文才具有实际价值;其三,医学领域的研究点和论文的立题范围都很广,优秀的论文应该具有科学性,给人以启迪,所研究的成果也应该在医学领域得以传播和广泛的使用。

王哲海:注意遣词造句  用关键词引人注目

很多人在对论文写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论文的内容大过形式,最不需要的就是写作技巧。但实际上论文非常需要写作的人遣词造句的技巧,才能在投稿的过程中,用关键词吸引编辑和大牌教授的注意。

我审稿子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首先看文笔。先粗略地把文章看一遍,如果发现作者根本分不清主次,乱写一气,而且语句不通,表达有误还有大量的错别字,那么基本上稿子就直接“枪毙”。

论文是写给其他人看的,如果前言的篇幅比正文还多,很难有人能看得下去。论文就像人一样,首先需要穿戴整洁,所以格式、规格很重要,如果连格式的标准都达不到,就像人把上衣当裤子穿一样是没法看的,而论文作者的写作态度也会被怀疑是否认真和用心。

退稿

王哲海:被退稿是常有的事  不要轻易放弃

论文被拒有几种情况,第一是论文本身水平不够;第二和投稿的杂志有关,要有的放矢地投稿很重要;第三与审稿专家也有关,如果审稿专家对论文涉及的领域非常精通,相对来说对论文的要求就会非常高,如果审稿专家了解的知识不一定比论文作者多,可能会认为论文方向、论文的研究方法不符合常规,出现“误杀”的情况。

被杂志社退稿后,要好好研究是文章的风格不适合该杂志,还是文章确实有“硬伤”。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换一家杂志再看看,对自己论文选题要有信心,这也很重要。

如果审稿人或编辑认为这篇文章有一定价值,但是有些小毛病,比如措辞,或者数据反映出的一些重要问题被作者忽略了,会让作者进行相应的调整。除非文章的质量实在太差,没法改,只能退稿。

延伸  给年轻人的话

做论文先从做人开始

从编审们的审稿标准来看,创新性无疑是选取论文的首要标准,而这也是决定医学科学能否得以发展的关键。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审向晋涛认为,目前学术论文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新意,多出在功利性的问题上。有的医生为了晋升而发表论文,出于这种功利的目的,将别人的论文立意拿过来修改发表的情况并不少见。

的确,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这两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尽管这是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而共同导致的问题,但若是人人得以洁身自好,学术环境也就自然一点点的好起来。在这其中,年轻人的作用不可小觑。老一辈的专家也在不停地呼吁,年轻医生应该扎扎实实地搞科研,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不要学着先作假,不要为了晋升而写论文,甚至投机取巧,这学不到知识,也成为不了一名好医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后,科学作风良好了,写出的论文自然就好。

此外,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出,年轻医生还应具备“尊师爱友”的协作精神。写论文做科研都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因此要有团队协作的能力,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这也是现在年轻医生需要注意的一点。

链接  医生经验谈

好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

                                                                                                                                             ——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陈俊

科研选题的确定都是来源于临床实践的启发。确定每一个科研选题前,都要清晰地认识科研内容,并查阅这一领域的最新资料和国内最新的研究现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整体考虑此选题的可行性和研究亮点,并构想研究思路。现阶段流行的科研选题,只是一个大众导向,如果确定的选题是现在较为流行的科研主题,就要在现有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点,不能简单重复别人研究过的东西。
            
确定一个好的科研选题,一篇优秀论文就成功了一半,科研过程中查阅文献、收集分析资料、实验室试验、数据的整理及统计分析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科研和论文必经的阶段,优秀论文的产生一般要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千锤百炼,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关注国内外这一领域新进展以寻找启发。

在选择期刊时,根据自己所在的学科,选择一些国际性和知名度较高的权威杂志,因为期刊好坏也从侧面反映了论文质量的高低。(本文作者为CCMO优秀论文获奖者)

——引自《医师报》

学科代码:其他   关键词:权威杂志发表论文
顶一下(4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他们推荐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