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中心

聚焦肺循环 改观血栓性疾病防治

2013-05-29 18:01浏览次数:567发表评论

 

编者按:5 月11-12 日,第五届“长征之路”全国肺循环与血栓性疾病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主席荆志成教授介绍,本届大会到会1000 余人,基本囊括全国各地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PAH)领域的专家,涵盖心内科、心外科、呼吸科、风湿免疫科、儿科以及急诊科等,为各学科医生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本届大会的主旨是以北京为核心,在全国推广肺血管病、静脉血栓性疾病和疑难心血管病(如心肌炎、心肌病)预防、诊断、治疗的最新理念,提高我国相关疾病诊治水平,扩大专科医生队伍。

大会主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荆志成教授呼吁
加快专科建设 纵深国人数据研究

荆教授介绍,PAH 目前仍存在知晓率低、误诊率高、缺乏筛查手段、治疗方式有限等问题。PAH 治疗过程复杂,人群分布横跨心内科、呼吸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消化科、心外科等多个学科。虽然PAH 患者众多,但分散到各个学科的人数较少,导致每个学科的医生都不够重视。此外,虽然正规专科治疗中心患者的5 年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约70%),但在其他医院的生存率仍不容乐观。针对国内PAH 现状,荆教授指出,应加强多学科协作,成立专业的学科组织,进行专科医生培训。另外扩大“长征之路”会议规模和推广力度,举办多层次的学习班。

目前该领域的中国主要研究热点包括发现中国人群的危险因素、关键的遗传学环节和生物标志物,以及探讨治疗中国人群的最有效药物,从而推进整体人群防治。

除了在心血管权威杂志发表一系列关于PAH 机制、预后以及儿童PAH 的研究之外,荆教授团队近期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两项关于新药治疗PAH 的文章。一项是关于刺激一氧化氮生成的新化合物,其可有效改善PAH 患者血液动力学和运动耐量;另一项是关于新型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其可有效改善肺血管状态。

如何推动学术国际化,荆教授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荆教授团队在国内进行大量PAH基础、流行病学、治疗、预防和血液动力学研究,且很多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从而引起国外专家的兴趣及合作意向。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程显声教授
我国肺血管病研究亟需强调专业化与多学科合作

肺血管病世界丰富多彩,仍有很多未知需要探索。程教授呼吁应提高医务人员对肺血管病的认知水平和诊治能力;重视肺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及转化;从大视野观察肺血管病,重视“右心体系”研究;把PAH 防治研究扩展到各个相关专业,强调专业化和多学科合作。

1953 年,黄宛教授首先开展右心导管术,开启我国血液动力学研究的新纪元。1962 年,胡旭东与方圻教授编辑首本《右心导管检查术》论著。1958 年刘玉清院士开展心血管造影术(包括肺动脉造影术) 并于1962 年出版《心血管造影术及诊断》。1993年程显声教授主编《肺血管疾病学》,2008 年主编《右心疾病——基础与临床》。此外,程显声教授还在1991 年提出肺血管病分类,1993 年提出肺血管病的定义,2011 年提出右心体系的概念。

程教授介绍,PAH 研究历经第一阶段(1953-1972 年)、靶向治疗前阶段(1972-2005 年)和靶向治疗阶段(2005 年至今)。目前国内PAH 指南包括2007 年中国PAH 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以及2010 年中国PAH 诊断与治疗指南。PAH 相关研究聚焦发病机制、筛查、诊断、治疗、高原人体基因组学和生存率比较。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李守军教授
先心病外科:快速发展阶段的挑战与机遇

李教授指出,中国先心病外科经历了起步阶段、停滞阶段和发展阶段之后,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先心病负担极其沉重,且先心病手术呈低龄和低体重趋势。现阶段,先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2000 年,首个国产先心病介入器械应用于临床;2007 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首例先心病“杂交”手术;2008 年,每年可完成1.3 万例先心病介入治疗,进行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中心有263 家。中国先心病临床与科研工作已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然而,中国先心病防治仍存在诸多问题:先心病三级预防面临病因不明、病种繁多、治疗困难等客观困难;三级预防网络不健全;临床研究仍有待加强;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先心病患者的PAH 问题突出。

李教授认为,未来先心病发展应致力于基础研究,以减少危险因素、加强疾病预警和提高疗效;建立三级预防和转诊网络;加强先心病培训与交流,缩小地区差异;建立中国先心病外科注册登记系统;大力发展先心病微创外科治疗;尝试PAH 个体化治疗。

埃默里大学附属医院Alexander Duncan 教授
识别血栓风险 实验室指标显强效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将持续增多,实验室检查将对VTE 诊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尚未确定最佳的实验室指标,但相关研究一直在进行中。

目前, 至少5 个易栓症遗传性风险因素已被证实:FV Leiden 突变(R506Q)、凝血酶原基因突变(G20210A)、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 缺乏症和蛋白S 缺乏症。其他有争议的先天性风险因素包括4G/5G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多态性、高脂蛋白(a)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高凝血因子水平(凝血因子Ⅷ、Ⅸ、Ⅺ)。目前认为,对有VTE 家族史者进行检测是合理的;常见遗传突变(FVLeiden 和PT 基因)检测已限制性用于非白人种族。

获得性易栓症的主要病因包括狼疮抗凝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水平升高、药物治疗和年龄增加(>55 岁) 等。Duncan 教授指出,大部分血栓形成患者无遗传性易栓症倾向,而往往有可识别的VTE 风险因素,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会使自身凝血系统激活以降低出血风险。检测获得性变化对识别患者风险或具重要意义。试验已明确凝血酶生成增加对非先天性患者因子水平升高的影响。生物标志物,如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肽A、D- 二聚体等,临床已应用于评估凝血酶生成增加,是优选的高凝状态证据。另外,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在内的因子检测对识别患者血栓形成风险非常有帮助,血小板功能检测同样有助于识别“活化”的血小板。

德州理工大学Fakhrul Ahsan 教授
吸入配方药物具多重临床优势

Ahsan 教授指出,前列腺素E1(PGE1) 是一种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可作为PGE1 的载体, 延长PGE1 在肺血管的作用时间;急、慢性药物研究均表明,PGE1 可改善野百合碱诱导肺高压模型大鼠的临床症状。法舒地尔也是一种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其脂质体显现诸多获益。

目前, 肺高压药物存在诸多局限性,如半衰期短、需多次吸入、易并发感染、注射部位疼痛、需持续混合均匀、低温保存、存在停药后急性心衰和肺动脉压力反跳风险、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脸红、头痛、下颌疼痛、恶心、腹泻) 等。吸入配方药物则有多重优势:个体依从性好、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局部用药、减轻肝脏负担、可持续释放药物和减少药物使用次数。

吸入药物的赋形剂包括聚合物微粒(微粒、多孔、无细孔、纳米微粒)和脂质体载药系统(脂质体、磁性脂质体)。研究显示,PGE1微粒形式能持久降低肺动脉平均压,PGE1 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剂可缓解右室肥厚、动脉肌化、动脉胶原沉积等。脂质体由类脂和胆固醇组成,具有选择性被动靶向性,可降低药物毒性,避免非目标效应,提高疗效、治疗指数、制剂稳定性、药代动力学、特定配体适应性。研究表明,脂质体可延长法舒地尔半衰期,选择性降低肺高血压模型大鼠的肺动脉平均压(影响力度不大),延长扩血管效应。


会议时间:2013/5/29--2013/6/1  地点:

相关的新闻报道
您可能感兴趣的会议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