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心

谢渭芬教授: 文章写作、发表过程的心得体会

学科代码:消化病学 其他    关键词:谢渭芬教授,消化病学 时长:7'56''

大家好!现在坐在我旁边的是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谢渭芬教授。谢教授这两年发表了SCI文章11篇,在写作发表方面经验丰富。现在我们想请谢教授就文章写作、发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做一下介绍。

问题:谢教授,您通常做科研的时候选题思路是怎样的?您是如何确定一个选题的呢?请您讲完之后能不能接着以发表在HEPATOLOGY和GUT上的文章为例来具体讲一讲?谢谢。

谢渭芬教授:科研选题是一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大的一个方向来讲,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首先是从临床来确定选题,根据临床的疑难问题来确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希望通过基础的研究来服务临床,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或者思路。我想这是一个总的原则。

具体到某一个人要确定课题的时候,他考虑的问题就可能多一点。比如说我们现有的研究基础是什么?我们现有的条件有没有可能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将来临床应用的前景又是什么?我想这是我们做具体研究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从我们最近几年研究的情况来看,我们一直是在做肝纤维化研发的研究的。这个领域我们大概做了二十几年了,在国内也是起步比较早的。我们以前一直是做关于的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前几年在这个方面总共发表了大概二十几篇SCI的文章。但是我们感觉到尽管一直在做肝纤维化,但是好像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也觉得比较迷茫,这块东西到底能不能做得下去,甚至有些老专家告诉我们肝纤维化就不要做了,太难了,国内外都没有进展,恐怕这样做下去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有太多的成绩。我们有一段时间也萌生退意,觉得应该换一个题目了。但是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要取得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所以说我们这两年如果有突破的话,坚持不懈这点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体会。

 

那么您刚刚提到了HEPATOLOGY这篇文章,实际上这是我们在做肝纤维化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而且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另外一个主要方向。我们为什么会发表HEPATOLOGY这篇文章呢,实际上我们最早是想做肝细胞移植来治疗晚期的肝硬化,因为肝硬化跟肝纤维化是不同的阶段,当时是这样考虑的。结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我们所用的一个肝细胞核因子4α,它是一个肝细胞分化和功能维持最重要的一个转录因子。我们发现它可以使肝脏的肿瘤细胞向正向的肝细胞转化。发现这个结果以后,我们立即联想到瑞金医院的王振义院士他们可以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向比较正常的粒细胞转化,在临床上也取得很大的成功。所以我看到这个结果以后也非常兴奋。我们也请教了血液科相关的专家,认为在临床上已经取得很大成功的分化治疗也许在我们肝癌治疗上有借鉴意义。所以我们就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一下子投入十几个将近一半的研究生在做这个方面研究。大概经过半年多点的时间,我们很兴奋地发现我们原来的思路是正确的。也就是利用肝细胞核因子这种对肝细胞分化和功能维持最重要的转录因子,它完全可以诱导肝癌细胞向正常的肝细胞转化,而且在体内动物实验上取得成功。所以这结果很快发表在HEPATOLOGY上。所以这是前面提到的一个体会,就是要坚持不懈。第二个体会就是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思想的火花。这个机会抓住了,可能就产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问题:实际上我注意到了谢教授做这个研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之前是有二十多年的积累的。但是实际上在坚持不懈最终抓住了一个一蹴而就的机会,而且发现和肝细胞核因子4α确实可以在其中起到作用,进而也是借鉴了王振义院士的研究。那么谢教授发表在GUT上这篇文章是不是跟发表在HEPATOLOGY上面的文章有同样的想法?谢谢。

 

谢渭芬教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关于肝癌诱导分化治疗文章投出去已经接受了还没发表的时候,我们就在考虑肝细胞核内4α既然对肝细胞的功能非常重要,那么有没有可能用于治疗肝纤维化。因为我们知道肝纤维化治疗策略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要保护肝细胞功能。所以我想它既然对肝细胞功能很重要,它很可能也可以用于治疗肝纤维化。所以我把这个课题交给我们一个博士生。

这个博士生刚开始做的时候很没有信心,她觉得这个可能不行。但是没办法,我叫她做,她只好去做了。做了大概有三四个月都没有明显的结果。后来我就批评她,我说:如果很多事情你没有信心去做的话,大概是做不成的。任何事情不试怎么知道会没有结果呢。结果挨了批评以后女孩子眼泪汪汪的,最后她就做了。实际上又做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结果就出来了,非常漂亮,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比我一开始想象的结果要好得多。大家知道我们做肝纤维化二十几年,肝纤维化治疗是我们一个主要的领域,我们前面用了很多的基因治疗和药物治疗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跟我们现在的肝细胞核内4α治疗相比,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所以现在这个博士生也是非常高兴,文章发表以后也非常激动。她的毕业论文也获得上海市的优秀博士论文,今年又申报了全军的优秀博士论文。我们也希望看申报全国的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所以我觉得很多事情对科研来讲不要想当然,一定要有创新的精神。只要在理论上可行,就一定要去试。不去试,完全靠自己想象是做不出来的。讲到这里我回想有人说过的,太聪明的脑袋有时反而做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太聪明的人老觉得这个事情应该是怎么样,他已经有结论了,所以他就不愿去做了,而事实上科学上有很多意外的发现。

 

问题:谢谢。谢教授,您的这些文章在实验设计上有没有什么注意的地方?可以请您谈一谈吗?

谢渭芬教授:具体到某个课题当然很重要的就是实验设计。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跟技术路线。但事实上实验设计把大目标确定以后,从我们治疗的角度来讲,无非就是围绕着治疗效果。我们要通过各种模型来验证它的治疗效果。比如说肝纤维化,我们常有的有几种,比如药物的模型、胆管结扎模型、免疫的模型。我们通过不同模型来验证它的治疗效果。另外一个,如果想在高等级的杂志发表文章,除了明确它的效果以外,还需要研究它的作用机制。这一块从国内整体来讲都是比较弱的。因为研究机制需要用很多的模型和工具,所以这一块相对讲比较薄弱。如果说我们将来有可能突破的话,我们就是要多在机制研究上做一些事情。从临床医生本身的信念来讲,这一块相对于基础比较薄弱。我们现在经常是跟中科院还有一些比较好的科研单位合作,这样可以弥补我们这个方面的不足。

 

问题:您是如何看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您觉得这些研究的成果应该如何应用到临床实践?

谢渭芬教授:事实上基础研究跟临床研究,我个人觉得同等重要。临床研究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我们国家尽管是个大国,我们临床的病人全世界肯定是最多的,但是我们的临床研究相对而言还落后于基础研究。最主要的是我觉得我们临床治疗有时候还不太规范,我们临床资料的收集还不太完善。当你想去总结某个病例的时候发现缺的东西太多,文章写不出来。这几年国内一些比较大的科研院所特别是一些教学医院,都比较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包括临床治疗的规范性,还有临床数据库的整理、收集,所以我想这一块将来应该会有比较大的进步。我刚刚谈到,基础研究还是要服务于临床。特别是作为临床医生,从医院的角度讲,我们希望将来所作的科研能够服务于临床,也就是现在的转化医学。我们不能为科研而科研,我们跟中科院他们搞的纯基础研究我想还是有些差别的。而且这也是我们作为临床医生的优势,我们对临床的治疗的判断可能比专门搞基础研究的人可能更好一点。我有体会。我爱人就是搞基础研究的,当谈到基础研究的时候她会侃侃而谈,当谈到临床应用的时候她就没有我们清楚,所以我想这也是各有优势。但我觉得两者是不可偏废的。至于你是选择临床研究还是选择基础研究,或者一个科室,怎么选择?我想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决定。有的科室在临床某一方面可能做的很好,如果这方面治疗比较完整的话,完全可以先从临床开始。临床碰到了问题再去做相应的基础研究。有的科室基础研究比较有优势,那么他可以先从基础研究做起,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将来应用到临床,所以我觉得两者是不可偏废的。

 

问题:您在科研、写作、投稿当中有何心得体会呢?谢谢。

谢渭芬教授:事实上不管是做试验还是发表文章,我现在跟研究生强调的最多的一点就是要多看文献。你要搞好实验设计,如果不看文献,怎么知道现在所要研究的课题别人已经做了多少,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做,还有什么东西我们可以做。只有大量地阅读文献,才有可能确定研究内容。当研究完以后准备写文章了,还是要大量看文献。因为我们知道作为中国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在写作上会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如果不大量阅读文献,你不知道文章的写作方法。你要经常去阅读,去体会,每个杂志当然会有略微差别,但总体原则应该是一样。如别人的写作思路是什么。比如前言主要是介绍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讨论主要是针对研究结果来进行分析,而不是把原来的研究结果再罗列到讨论中,这是我们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阅读文献。不光是为阅读而阅读,要去理解、体会人家文章的一些内容。

至于投什么杂志我觉得本身并不是很重要,这个比较简单。因为有的杂志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这种杂志它基本上是以临床文章为主的,所以你如果是搞基础研究的就不能去投那些杂志。有些综合性的杂志,理论上来讲好像什么都可以投。但事实上它也有强调你的研究有通用性,比如说你的研究领域是搞消化的,但是可能对其他器官的研究也有用处,所以它更强调一种通用性。有的杂志可能是免疫方面的,有的杂志在肿瘤的机制方面更多一点。所以我想要根据杂志的性质来确定投稿。但是这点现在问题不是特别大,因为现在国外的杂志都是通过网络传送,他们审稿也很快。如果投过去实在不行,你今天投过去他明天就告诉你,大部分也不要钱,这个我想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也不要太盲目,也要大概确定一下自己文章的分量是什么,如果文章分量实在不够一下子投Science也浪费精力和时间,有时也挫了信心。所以我想相对讲这个稍微好一点,一般投过几次以后都会有体会。

 

问题:谢教授,那您觉得选题上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请您谈一谈。

谢渭芬教授:我觉得选题上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既要志存高远,要有比较远大的目标,同时要脚踏实地,立足现实。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做科研的大部分都是研究生。一开始心气都比较高,甚至有的人都希望拿诺贝尔奖,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做出一个轰轰烈烈的事情。我想这个是好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立足现实。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也是不行的。我们说希望起点目标是一个你跳起来能够摘到的苹果,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如果苹果一伸手就摘到,这个太容易了,目标太低了。比如有些研究生可能就觉得能毕业就行了,能发表一篇SCI一分两分的就行了。那我想这样的研究生不可能做出大的成绩。因为他的目标就把他定死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就完成任务了。但是如果目标太高做不到,事实上也是白花力气。所以我觉得两者要结合起来。

谢谢谢教授接受此次采访。

 

谢渭芬教授:谢谢大家!


谢渭芬教授近2年发表的部分SCI文章摘要:


1.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mice with recombinant adenovirus carrying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4α gene. Hepatology. 2008, 48(5):1528-1539.

2.      Adenovirus-mediated transfer of siRNA against PAI-1 mRNA ameliorates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9, 51(1):102-113.
 

3.      Inhibit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 by adenovirus mediated small interfering RNA attenuates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Hepatology. 2009, 50(5):1524-1536.

4.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4α attenuates hepatic fibrosis in rat. Gut. 2010, 59(2):236-246.

视频来源:爱思唯尔
爱思唯尔介绍:全球最大的科技医学出版商――爱思唯尔以出版发行高品质的、前沿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信息,并保证其满足全世界科技和医学工作者对于信息的需求而著称。现在,公司建立起全球的学术体系,拥有7,000名期刊编辑、70,000名编辑委员会成员、200,000专家审稿人以及500,000名作者,每年出版2,000本期刊和2,200种新书,并拥有17,000种在库图书。马上访问爱思唯尔网站:http://www.elseviermed.cn
您可能感兴趣的视频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