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立即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病例分析 > 病例分析内容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明显颅内出血伴罕见的卒中病因——《北美临床系列》病例
难易度:
打印| 推荐给好友
病例简介

摘自:《北美临床系列——神经病学案例研究》

 

78岁,女性,右利手,她女儿发现她在打电话时说话很奇怪。虽然能够清楚说出一些恰当的单词,但听起来很混乱,注意力不集中,还不停地喃喃自语。送至当地社区医院时,患者的语言能力已有所改善。患者自称曾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但现在感觉好多了。遂行头颅CT扫描(1),发现右侧额叶皮质旁矢状面近大脑镰处可见一1.5 cm×1.5 cm的圆形高密度灶,伴周围组织水肿,但未见明显占位效应。采用抗惊厥药物进行治疗,并将患者转至医院进一步诊治,当时的诊断是自发性颅内出血。

 

查体示,患者注意力下降,但定向力、语言能力、计算能力和记忆力正常。患者能画出一个完整的时钟,且双侧视野均无缺损。其他颅神经、运动、感觉、反射及协调试验均正常。

 

复查CT,结果无变化。进一步观察发现高密度影周围存在血管源性水肿,提示占位灶中有出血。也考虑是钙化灶,如脑膜瘤。

 

图1 头颅CT平扫示右侧额叶皮质旁矢状面近大脑镰处可见一1.5 cm×1.5 cm的圆形高密度灶,伴周围组织水肿,但未见明显占位效应。 ——点击看大图

 

头颅CT平扫示右侧额叶皮质旁矢状面近大脑镰处可见一1.5 cm×1.5 cm的圆形高密度灶,伴周围组织水肿,但未见明显占位效应。

 

主要诊断是单个出血性脑转移病灶,原发灶不详。遂行胸腔、腹腔及骨盆CT扫描,结果均正常。

行增强MRI检查,发现左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有2个小的梗死灶 (2AB)。结合梯度回波序列以及钆增强后的检查结果,提示这可能是源于大脑前动脉的动脉瘤部分血栓形成(2CD)。梗死灶所处部位提示,动脉瘤隐藏在左侧大脑前动脉内,而不是右侧。

 

常规血管造影(3AB)证实了动脉瘤的存在及其所处部位。在左侧大脑前动脉的左胼周动脉支与胼胝体缘动脉支的分支点处可见一4mm×6mm的动脉瘤,且伴有部分血栓形成。由于是宽颈动脉瘤,因此行血管内弹簧圈治疗较为困难,应进一步评价以确定如此复杂的手术操作是否确实利大于弊。

 

图2 头颅MRI示沿左额叶凸面在左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内可见2个小的扩散受限区域(A, B),梯度回波序列扫描示疑似花样伪影(C)。钆增强扫描示薄层边缘强化和中心强化(D)。——点击看大图

 

头颅MRI示沿左额叶凸面在左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内可见2个小的扩散受限区域(A, B),梯度回波序列扫描示疑似花样伪影(C)。钆增强扫描示薄层边缘强化和中心强化(D)

 

图3 常规脑血管造影示在左侧大脑前动脉的胼周动脉支与胼胝体缘动脉支的分支点处可见一6mm×4 mm的宽颈动脉瘤。正位(A),侧位(B)。——点击看大图

 

常规脑血管造影示在左侧大脑前动脉的胼周动脉支与胼胝体缘动脉支的分支点处可见一6mm×4 mm的宽颈动脉瘤。正位(A),侧位(B)

 

虽然头颅CT扫描未见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仍应行腰椎穿刺以明确脑脊液(CSF)中是否有血细胞。如果脑脊液中有血细胞,则提示动脉瘤已经破裂。该患者的CSF中未见血细胞或黄染,因此可确定动脉瘤尚未破裂,遂行内科治疗,并采用一系列的检查进行追踪随访。


问题 1 :  该患者卒中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未作处理的动脉瘤导致的脑栓塞事件会如何影响该患者的治疗?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点击此处登录。
问题 1  该患者卒中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未作处理的动脉瘤导致的脑栓塞事件会如何影响该患者的治疗?

答案:

讨论

 

最初误以为CT片发现的边界清楚的圆形高密度灶是自发性颅内出血。病灶所处部位并非慢性高血压或淀粉样脑血管病致颅内出血的典型区域。该病灶的显著特征包括圆形、周围组织血管源性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动脉瘤的典型CT表现是放射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的圆形病灶,且静脉给予造影剂后明显强化[1]。鉴于该患者CT片上高密度灶的诸多罕见特征,入院初期就应怀疑是动脉瘤,这样就可以避免延误诊断,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如胸腔、腹腔及骨盆CT扫描。

 

少有病例报道对源于颅内动脉瘤的脑栓塞现象进行详细描述。一项对过去10年内梅奥诊所(Mayo Clinic)收治的患者的回顾性分析进一步表明,这种情况的发生率很低。共有97例动脉瘤小于1cm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仅15(15.5%)表现出了除动脉瘤破裂以外的其他症状。在这15例患者中,仅5例出现了源于动脉瘤的脑缺血症状[2]

 

通常很难发现动脉瘤是导致卒中的病因或认为这仅仅是巧合。Cohen[3]提出了4项标准用以确定脑缺血是否是因动脉瘤栓塞所致: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完全性卒中。 经动脉造影、外科手术或尸检确认为动脉瘤。无其他可能导致TIA或卒中的病灶。无临床或影像学证据提示近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血管痉挛或其他病因[3]

 

现已提出了多种机制用以解释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如何导致脑缺血。1968年,TaptasKatsiotis[4]首先提出动脉瘤囊可能导致栓塞。他们描述了1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5天出现了右侧偏瘫伴失语的患者。当时的血管造影示左侧颈动脉内可见一圆形充盈缺损影,病灶正好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处远端。推测该充盈缺损影是因动脉瘤血栓所致[4]Hoffman及其同事在手术中发现动脉瘤囊内有新鲜血栓[5]AntunesCorrell1例尸检病例中获得了更详细的病理资料,尸检提示动脉瘤内可见一附壁血栓,有一部分机化的血块突出到载瘤动脉腔内[6]

 

另一种机制则涉及动脉瘤的载瘤动脉或相邻动脉压迫或移位。这种机制最初用以解释旁正中占位如何导致对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卒中。Meh-dorn等描述了1例因载瘤动脉直接压迫继发TIA的患者[7]

 

如果患者有动脉瘤相应区域内TIA病史,或正如该病例,有证据表明动脉瘤致脑梗死,则提示动脉瘤内存在血块。为了预防血管内弹簧圈治疗或手术夹闭过程中出现新鲜栓子,有人建议采用暂时性载瘤动脉近端和远端闭塞术。如果确定行手术治疗,那么一旦打开动脉瘤囊,则先摘除血块,然后再施行动脉瘤夹闭术以降低风险[8]。如果拟行血管内弹簧圈治疗,尤其对于体积大或宽颈动脉瘤病例而言,其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已经高于手术本身的风险,则应考虑在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使用强效抗血栓药物[9]

 

鉴于该动脉瘤的大小,存在部分血栓形成且动脉瘤尚未破裂,因此临床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栓塞性并发症,而非动脉瘤破裂。由于该动脉瘤为宽颈且处于载瘤动脉远端,因此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治疗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并且不一定就比内科治疗更有效。作者决定1周后行影像学复查,以评估是否出现了急性扩散,并观察抗凝治疗的效果。如果没有证据提示急性扩散,那么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可能会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如果在1周的监测期内没有再出现进一步的栓塞事件,则提示内科治疗可能就足够充分了。

 

参考文献

 

1.     Osbourn A. Diagnostic neuroradiology. St. Louis: Mosby; 1994. p. 180–1.

2.     Friedman JA, Piepgras DG, Pichelmann MA, Hansen KK, Brown RD, Wiebers DO.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 presenting with symptoms other than rupture. Neurology 2001;57: 1212–6.

3.     Cohen MM, Hemalatha CP, D’Addario RT, Goldman HW. Embolization from a fusiform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Stroke 1980;11:158–61.

4.     Taptas JN, Katsiotis PA. Arterial embolism as a cause of hemiplegia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rom aneurysm. Prog Brain Res 1968;30:357–60.

5.     Hoffman WF, Wilson CB, Townsend JJ. Recurrent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secondary to an embolizing saccula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Case report. J Neurosurg 1979;51: 103–6.

6.     Antunes JL, Correll JW. Cerebral emboli from intracranial aneurysms. Surg Neurol 1976;6: 7–10.

7.     Mehdorn HM, Chater NL, Townsent JJ, Darroch JD, Perkins RK, Lagger R. Giant aneu-rysm and cerebral ischemia. Surg Neurol 1980;13:49–57.

8.     SakakiT,Kinugawa K, TanigakeT, MiyamotoS,KyoiK,Utsumi S. Embolism from intra-cranial aneurysm. J Neurosurg 1980;53:300–4.

9.     Soeda A, Sakai N, Sakai H, Iihara K, Yamada N, Imakita S, et al. Thromboembolic events associated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embolization of asymptomatic cerebral aneu-rysms: evaluation of 66 consecutive cases with use of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3;24:127–32.

 

本书英文原版Neurologic ClinicsNeurology Case Studies 由爱思唯尔出版(主编: Randolph W. Evans, MD; ISBN-10: 0-733-8619; neurologic.theclinics.com)


 病例分析

 王燕燕 王曙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

患者,女,69岁。2009年1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当时程度较轻,未予以重视。2009年3月患者乏力症状加重,尿色逐渐加深,大便习惯改变,颜色变淡。4月18日入我院感染科治疗,诉轻度头晕、心慌,体重减轻10kg。无肝区疼痛,无发热,无腹痛、腹泻、腹胀、里急后重,无恶性、呕吐等。入院半月前于外院就诊,查肝功能:ALT 601IU/L,AST 785IU/L,TBIL 97.7umol/L,白蛋白 41g/L,甲状腺功能:游离T3 30.6pmol/L,游离T4 51.9pmol/L,心电图示快速房颤。
 

医学数据库  医学数据库



友情链接:中文版柳叶刀 | MD CONSULT | Journals CONSULT | Procedures CONSULT | eClips CONSULT | Imaging CONSULT | 论文吧 | 世界医学书库 医心网 | 前沿医学资讯网

公司简介 | 用户协议 | 条件与条款 | 隐私权政策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 卫生局审核意见通知书 | 药监局行政许可决定书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 京ICP证070259号 | 京ICP备09068478号

Copyright © 2009 Elsevier.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唯尔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