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性脑病伴反复发作性肌阵挛
病例简介
摘自:《脑电图精粹》(主译:元小冬 许亚茹),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
男孩,8岁,出现双侧上肢和躯干抽搐发作,没有明显的意识改变。患者具有病毒性脑膜脑炎后的严重抑制性脑病,并出现失明和四肢瘫。患者没有应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在患者处于清醒并伴有持续反复的躯干抽搐状态下进行脑电图检查。

问题 1 : 在本例样图中周期性放电的来源是什么? |
问题 1 在本例样图中周期性放电的来源是什么?
答案:
弥漫性分布的周期性阵发性肌电活动发生在低振幅、抑制性背景电活动之上。
讨论
肌阵挛可以源于皮质、皮质下或者脊髓部位。
皮质性肌阵挛有时称为癫痫性肌阵挛,它伴有癫痫样放电的证据。
皮质下或者脊髓性肌阵挛(也称为非癫痫性肌阵挛)一般没有癫痫样放电的证据。用于记录脑电图样图和与肌阵挛发作锁时关系的特殊记录技术能够证实癫痫样电位到肌阵挛性抽搐的发生顺序。随着锁时关系描记和信号瞬时值平均技术(通过在随机噪声上应用平均技术重现信号来增加信号强度的技术)的应用,可以量化肌阵挛与皮层电活动的时间关系。
不能预测肌阵挛对于抗癫痫药物的反应,因为临床症状会对其出现反应而电学放电可以没有变化。
在本例患者中,阵发性电学性电活动包括肌肉和运动性伪差。这种表现一般支持非癫痫性肌阵挛的诊断,但出现的图像模糊不清,这是因为皮层电位可能被伪差所掩盖。
临床要点
- 可以通过常规脑电图将肌阵挛分为癫痫性肌阵挛和非癫痫性肌阵挛。
- 连续性运动或肌张力障碍所出现的伪差可以掩盖脑电图表现。
参考文献
- Niedermeyer E, Riley T: Myoclonus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A review [112 refs]. Clin Electroencephalogr 1979; 10(2): 75-95.
- Shibasaki H, Yamashita Y, Tobimatsu S, Neshige R: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correlates of myoclonus. Adv Neurol 1986; 43: 357-372.
摘自:《脑电图精粹》(主译:元小冬 许亚茹),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部电话:010-82802611。
本书英文原版EEG Pearls由爱思唯尔出版(主编: Mark Quigg; ISBN-10: 0-323-04233-3)。更多信息,请参见http://apac.elsevierhealth.com/tabid/144/Default.aspx?btn=1&id=9780323042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