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组织学检查发现界面性肝炎,无论有无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均应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需要强调的是转氨酶和g球蛋白升高程度并非与肝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相一致,因此,他们对决定是否进行治疗帮助不大。该患者诊断PBC/AIH重叠综合征,组织学检查发现界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且转氨酶及g球蛋白升高,故有免疫抑制剂治疗指针。
最终诊断
PBC/AIH重叠综合征
处理方案
住院期间: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天晴甘美)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静脉保肝治疗;优思弗0.25g,每日2次,口服;肝穿后加用泼尼松(强的松)片 20mg,每日2次,口服。
出院后: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甘平) 3片,每日3次,口服逐渐减量停药;熊去氧胆酸(优思弗)0.25g,每日2次,口服持续治疗;泼尼松口服,并规则减量,至2008年2月左右停用激素治疗。出院后定期复查肝功能,胆红素一直正常,ALT/AST/ ALP逐渐恢复至正常;g-GT较前下降,维持在100~200U/L。
讨论
随着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认识的加深,近年来国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病例报道增多,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PBC和AIH在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和组织学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而易于鉴别。然而,文献报道5%的AIH和19%的PBC患者存在疾病的相互重叠现象,即所谓的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1,2]。PBC/AIH重叠综合征是指在同一时间段或病程中具备PBC和AIH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及组织学特征。
PBC的诊断可依据美国肝病学会提出的诊断标准。AIH的诊断依据国际AIH协作组(The International Autoimmune Hepatitis Group,IAHG)推荐的评分系统进行诊断[3]。然而,对于PBC-AIH诊断尚无一致的标准。按照Czaja A报道确诊PBC或AIH的患者,若IAHG积分超过10分且AMA阳性,即可确诊PBC-AIH重叠综合征[4],该患者符合PBC-AIH重叠综合征。就组织学而言,该患者如A图所示存在界面性肝炎(+3分)、肝细胞玫瑰花环样结构(B图,+1分)、胆管损伤(C图,—1分)。
此外,欧洲学者提出的诊断标准为:既要符合PBC诊断指标的2或3条(①ALP>2ULN或g-GT>5ULN;②AMA阳性;③胆管炎症),同时又要符合AIH的2或3条(①ALT>5ULN;②免疫球蛋白IgG>2ULN或ASMA阳性;③组织学改变:汇管区和汇管周围淋巴浆细胞浸润,中-重度界面性肝炎)[3,5,6],然而,此诊断标准过于武断,其诊断的准确性与敏感性还有待于证实[1],此诊断标准过未被广泛采纳。据此标准,国内患者也很难满足,主要因为转氨酶升高的幅度和IgG水平很难达标,这可能是我国患者的特征有别于国外的特点之一。
PBC-AIH重叠综合征的治疗仍是临床难点,尚缺乏一些RCT对照研究。文献报道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PBC-AIH重叠综合征治疗有效性还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AMA阳性的患者对皮质激素敏感。最近一项报道认为糖皮质激素加用UDCA治疗效果较好。也有报道首先应用UDCA治疗(每日13~15mg/kg),治疗无良好应答的推荐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7]。之所以将PBC-AIH重叠综合征与PBC区分开来,考虑到两者的预后不同[8],治疗的方式有所不同。
病例总结
该病例是1例典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难度中等。讨论目的在于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了解诊断思路与处理要点。强调肝穿刺活检对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en-Ari Z, Czaja AJ. Autoimmune hepatitis and its variant syndromes. Gut,2001, 49:589
2. Czaja A. Frequency and nature of the variant syndromes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J]. Hepatology, 1998, 28:360
3. Czaja AJ, Freese DK.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 Hepatology,2002,36:479-497.
4. Czaja A. Frequency and nature of the variant syndromes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Hepatology,1998,28:360-365.
5. Czaja AJ. Overlap syndrome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autoimmune hepatitis: A foray across diagnostic boundaries. J Hepatol, 2006, 44:251
6. Beuers U. Hepatic overlap syndromes . J Hepatol, 2005, 42:S93
7. Beuers U, Rust C. Overlap Syndromes. Semin Liver Dis,2005,25:311
8. Silveira MG, Talwalkar JA, Angulo P, et al. Overlap of autoimmune hepatitis and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long-term outcomes. Am J Gastroenterol. 2007;102:1244-1250.
作者简介:
王吉耀,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曾任中山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消化科主任。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复旦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培训中心/循证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委员兼肝胆协作组副组长、中国临床流行病学工作网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NCLEN执委会委员、美国消化学会资深委员(AGAF)、美国肝病学会会员及“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复旦大学学报(医学版)、“胃肠病和肝病学”三本杂志副主编、“J Digestive diseases”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中华消化杂志、中国循证医学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胃肠病及肝病的临床和研究。发表论文200多篇,SCI收录2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 其中幽门螺杆菌课题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肝纤维化研究课题分别获2008年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授予发明专利一项(第一完成人)。主编七年制规划教材“内科学”(2005年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全国十五规划教材7/8年制“内科学”(2008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负责的“内科学”列入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程。曾先后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上海市高尚医德奖等荣誉。
涂传涛,医学博士,主治医师。1995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2000~2005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胃肠病与肝病学专家王吉耀教授。毕业后在中山医院消化科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主功方向是肝病的基础与临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多部专著的编写:如《消化系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副主编)、《慢性肝病》、《现代肝病诊断与治疗》等。获2008年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第五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七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