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

胡豫:加强基础、促进临床交流、推进国内外合作——第15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亮点巡礼

作者:胡豫 来源:《门诊》杂志 2016-03-22 13:47点击次数:3679发表评论

胡豫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介绍: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血液科主任,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务特殊津贴获得者。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会副主委、亚太血栓与止血协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主委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胡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而血栓性疾病往往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及儿科等多个学科。临床工作中应如何促进多学科、多领域交流,以及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交融,进而推动我国血栓与止血领域的快速发展。《门诊》杂志特别邀请第15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大会主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此次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的亮点内容,并分享其关于血栓性疾病防治方面的临床工作经验,以飨广大医师。

《门诊》:作为第15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请您介绍一下本次会议的特色及优势?

胡豫教授: 众所周知,血栓与出血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复杂疾病,其不仅仅局限于血液科范畴,往往涉及内、外、妇、儿等多个临床学科。为促进不同学科之间广泛与深入的交流,本次会议特设多学科交叉论坛。这个论坛也是这次血栓与止血会议的最大特色。从临床角度考虑,像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疾病,可直接在血液科进行诊断治疗,而血栓性疾病却不仅仅是发生在血液科,多数的血栓性疾病是发生在非血液科,对这类疾病的诊治过程可能需要不同科室间相互配合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如血小板减少症,几乎每个科室都会遇见。本次血栓与止血大会上设立学科交叉论坛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不同科室的医师能够就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进而更好地推动临床诊疗水平的进步。此次的多学科交叉论坛分设两个主题,即血小板减少症多学科交叉论坛和血栓性疾病多学科交叉论坛。目的是构划不同科室(如心内科、骨科、妇产科、血液科、血管外科等)对于血小板减少症及血栓性疾病的共同诊治方法,这样有助于增加不同科室临床医师对于同一种疾病的深刻认识,能够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诊治水平。

同时,我们也邀请了国内外血栓与止血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进行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旨在推动我国血栓与止血领域的快速发展。本次大会还设有海峡两岸、转化医学及青年论坛等精彩内容,着力培养充满活力的学术团队,促进两岸学者深入交流并强调成果转化。过去基础与临床之间缺少交流,致使许多基础研究难以转化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去,但医学的发展证明,基础与临床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血栓与止血会议上设立转化医学论坛的目的即是为了促进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希望二者能够碰撞出更多医学的火花,将我国出凝血领域的基础与临床向前推进!

《门诊》:此次会议不仅是第十五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大会,也是第二届世界血栓日纪念活动。请问设立“世界血栓日”纪念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这项工作对我国血栓性疾病的研究及诊疗有着怎样的意义?

胡豫教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心脑血管血栓目前是人类致死的“头号杀手”,针对这一现状,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ISTH)号召世界各地不同团体团结起来,共同面对血栓形成这一沉默的杀手;并于2014年3月宣布将每年的10月13日作为“世界血栓日”。过去由于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的形成比较隐匿,临床上对其重视程度不足,如很多患者会突然出现急性肺栓塞死亡,这多是由于民众对于疾病的诊断预测意识不足导致的。从这个角度讲,设立“世界血栓日”亦是为了唤醒我们对于这些比较隐匿的血栓性疾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此次会议也设有血栓病的基础教育项目,即ISTH继续教育会,目的是为了普及血栓病的教育工作,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水平的提高。这个基础教育项目与一般的基础教育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ISTH继续教育会是在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的支持下举办的,会上邀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国际知名专家。通过与国际级专家进行探讨交流,让临床医师既能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又可明确近期的一些临床动态,进而分辨出我国对于血栓病的研究及救治工作与国际相比的共性与差异。由于参加此次血栓与止血会议的中青年医师、学者居多,这个ISTH继续教育会对于提高民众对血栓病的认识,进而引起更多的关注是非常有效的,同样亦有利于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门诊》:血栓风险因素检测是血栓病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血栓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有哪些方式?

胡豫教授: 对血栓病的早期诊断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遗传性因素和获得性因素。常常可以看到,即使是同样的状态,有些人容易发生血栓病,而另一部分人却不易患血栓病,说明患者血栓病易感性是存在遗传差异的。近几年,我国在遗传缺陷导致的血栓病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我们团队也做了一些工作,即探索不同种族人群对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遗传学差异。我们发现不同的种族人群的遗传改变是不一样的,适用于欧美人群的遗传特点并不适合中国人群。中国人群拥有属于自己的高风险遗传因子,我们在抗凝蛋白上的缺陷发生率比西方人群要高很多。我们发现的明显引起中国人群血栓风险升高的因素,在西方国家是少有文献报道的。这些遗传改变导致部分人群容易发生血栓病,若我们能够明确这样的遗传改变规律,就可以做好早期的人群筛查、预防工作,这对控制血栓病的发生及预防其引起的严重后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另外,从临床角度分析,很多获得性因素,需要有正确的区分方式,目前临床上大力推广的诊断方式是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针对血栓病的预防及诊治工作,我们医院多个学科的临床医师组成了一个管理小组,针对高风险人群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估、筛查标准以及对应的预防措施。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血栓病能够尽早被发现,尽早采取预防治疗措施,进而真正的降低血栓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像一些骨科、髋关节置换等手术,血栓病的发生率高达20%~30%,为了保证患者手术的安全,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果不做预防工作,血栓病极易会发生,等到发生后再进行治疗,患者面临的风险及医疗费用都会有所增高,所以对于血栓病还是要做到防范于未然,术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最后,还需要做好普及教育工作,增强民众对于血栓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门诊》:临床上,为血栓病患者制定合适的抗栓治疗方案是非常必要的。请问血液科医师是如何理解抗栓药物的合适应用?

胡豫教授: 对患者进行抗栓治疗时,首先要清楚血栓的类型,明确是动脉血栓还是静脉血栓,通常抗栓治疗是指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已有多年历史,目前在国内的应用也非常普及。抗血小板治疗主要是针对动脉血栓的形成,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由于动脉血栓是以血小板功能异常为主要特点,因此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比较适宜且疗效会更显著。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除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外,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亦很显著。而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由内皮损伤和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临床疗效不会很明显。针对静脉血栓的治疗,必须用肝素、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等抗凝剂进行抗凝治疗。在使用抗凝剂时需要特别注意使用剂量,若用量不足则起不到抗凝效果,若用药过量则易引起出血,因此,使用抗凝剂的患者还是需要进行定期的凝血监测。与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等新型抗凝剂的临床疗效非常好。

目前,心内科医师会更重视动脉血栓的预防、治疗工作。对于动脉血栓的抗血小板治疗应该更多的注意血小板的功能,如血小板的聚集、释放、参与凝血等,这些功能运用新的血小板仪器是很容易检测的,若临床上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实验室检查,会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根据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合理调整用量,会使得对患者的治疗更加精确。对于抗凝剂的检测虽然有具体的临床体征及症状,但更多的也是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中有很多凝血性指标可供参考。过去常用的检测是APTT、PT、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等,而近年来开展的一些有关凝血与纤溶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如血和尿纤维蛋白肽A(FPA)、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1+2(F 1+2)及D-二聚体等,也为患者的凝血检测提供了较好的手段。合理应用这些检测手段,对于患者的治疗监测会有很大的帮助。

《门诊》:我国是人口大国,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会使血栓相关疾病变得越来越突出。对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有哪些注意要点?

胡豫教授: 对血栓病进行早期预防很重要,之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欠缺,但目前已经开始重视,将来还会有更好的发展。对临床医师而言,首先,要明确患者可能存在的一些高风险因素,如遗传因素。其次,可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达到一定危险程度就采取预防措施。对民众而言,要建立合适的生活方式,如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增加自身对血栓疾病的认识等,若有早期隐匿症状要及时就诊,这样多方合作,才能更好地预防血栓疾病的发生及控制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胡豫的文章
学科代码:心血管病学   关键词:胡豫 第15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亮点巡礼 ,名家讲坛 爱思唯尔医学网, Elseviermed
来源: 《门诊》杂志
《门诊》杂志介绍:《门诊》杂志创刊于2009年夏,是以心血管临床最新动态为主要传播内容、现代传播学为基本理念的医学类杂志,其宗旨是及时反映心血管领域的临床新技术、新成就、新进展,由上海东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立运营。临床学术跟踪是国际高端医学媒体应用的信息开发概念,它能帮助媒体及时掌握最新的临床动态。《门诊》杂志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初步的临床学术跟踪体系,全面跟踪并报道医师的最新观点,最新临床进展,最新病例,最新科研成果及数据分析。 马上访问《门诊》杂志网站www.menzhen.org
顶一下(0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他们推荐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