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立即登录 |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学资讯  > 医学资讯内容

赵连友:隐蔽性高血压“隐蔽”吗?

2010-05-26 【发表评论】
打印| 推荐给好友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  赵连友

 

隐蔽性高血压约有35%可发展为持久性高血压,并有较高的心血管危险性。大量研究发现,隐蔽性高血压的个体有不同程度的靶器官损伤,比白大衣性高血压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还大,并有较高的心血管死亡率,与持续性高血压无明显的不同。此外,隐蔽性高血压常常被漏诊,预后较差。因此,应提高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注意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当前,许多国家隐蔽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都超过8%,甚至更高,但检出率仅为7.6 %15.7%。如仅依靠偶测血压,可能漏诊严重,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在依靠诊室测血压诊断的1级高血压患者之中,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占20%~30%。对于白大衣性高血压,因为其诊室血压高,容易引起临床医生注意,随访工作容易进行。而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正常,故更容易被漏诊。有报告显示,从市区居民登记中选择超过18岁的居民1153人,分别采用诊室测量和家中测量血压,一周测量12次。结果发现,在一般人群中隐蔽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8.9%,白大衣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6%,由此提示,白大衣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低于隐蔽性高血压。

 

影响隐蔽性高血压发病率可能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避孕药、久坐和向心性肥胖等。最近研究结果还表明:儿童中患隐蔽性高血压疾病也较为常见,在健康的儿童发病率为10%~15%,隐蔽性高血压发病率也较白大衣高血压高。还有研究认为:男孩比女孩更易得隐蔽性高血压。在136个儿童高血压患者中,15人患有隐蔽性高血压,其中男孩占19%,女孩占5%,在年龄较小(≤15岁)和年龄较大(>15岁)者无显著差异。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血糖升高,心率增快,肥胖、左室肥厚、动脉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常有高血压家族史。因此即使偶测血压正常者也应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或坚持家中自测血压。

 

隐蔽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其发病可能与体位反射、血管活性物质平衡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25羟化维生素D水平、Ni水平低下、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临床特征无特殊性,但可发现

 

隐蔽性高血压与一般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相似,只是易被忽视。虽然患者偶测血压正常或血压正常高值,但仔细观察,往往有程度不同的表现。

 

多重危险因素交织

 

与健康者相比,隐蔽性高血压患者的体重指数、饮酒比例、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显著增高,提示隐蔽性高血压的患者有更多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隐蔽性高血压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原发性高血压,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大于隐蔽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患者饮酒的比例显著增高,平均年龄、吸烟比例较正常人高。

 

动态血压提示异常改变 

 

隐蔽性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发现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白昼及夜间动态血压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偶测血压显著高于隐蔽性高血压组,但两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白昼动态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

 

与血压正常组相比,隐蔽性高血压组的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收缩末期压均显著升高,反映大动脉硬化的参数的增强指数也显著升高。上述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能增加心血管病危险性。

 

收缩血管因子活性增强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血栓素(TXA)和神经肽(NPY)水平高于血压正常组。但是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而隐蔽性高血压组患者血浆中前列环素(PGI)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低于血压正常组,高于原发性高正常组患者。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隐蔽性高血压组患者白昼收缩压水平与TXANPY水平直线相关;白昼舒张压水平与血栓素A2TXA2)水平直线相关。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TXA2PGINPYCGRP较正常血压的人不同,表现为收缩性血管因子活性增高,舒张性血管因子活性降低,提示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可能参与了隐蔽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心血管和肾脏双重损害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压增高,左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均明显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无显著性差异;隐蔽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及其顺应性下降,与高血压患者的结果相近似。由此表明隐蔽性高血压可引起靶器官损害,增加心血管危险性。

 

隐蔽性高血压与全身动脉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患者动脉功能的改变在高血压诊断之前已发生,且独立于年龄和血压的变化。隐蔽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低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但高于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及健康人。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的表现为尿β2 微球蛋白和微量白蛋白水平增高,高于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及健康人。故认为,隐蔽性高血压可导致一定程度的肾脏损害,其损害程度与白昼血压水平呈直线相关。

 

临床诊断:兼顾血压和并存危险因素

 

隐蔽性高血压诊断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多数表现为对应激状况或运动有较强的升压反应。要注意偶测血压正常,但合并多重危险因素以及靶器官损害的患者。

 

血压诊断切点

 

证据显示,隐蔽性高血压是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对隐蔽性高血压的诊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诊断隐蔽性高血压的标准通常是诊所偶测血压<140/90 mmHg,而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白天血压≥135/85 mmHg

 

偶测血压正常伴多重危险因素

 

研究显示,在男性偶测血压正常者中,出现血脂紊乱、过度饮酒者其发生率比较高。因此,对于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男性、高龄、血糖、脂代谢紊乱、肥胖、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等)予以重点关注,进行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

 

偶测血压正常伴靶器官损害

 

血压正常及血压高值者,并存在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应进一步做24 h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若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白天血压≥135/85 mmHg,即可诊断隐蔽性高血压。

 

防治对策: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并举

 

首先应对患者密切随访,观察其自然转归和对靶器官的影响。凡隐蔽性高血压患者均应坚持治疗性生活方式。对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应按原发性高血压处理,在不良生活方式干预同时,联合降压药物治疗。

 

注意筛查隐蔽性高血压

 

继续提高人们防治高血压的意识,定期健康体检,注意规范测量血压,有适应症时应做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医生应重视将动态血压、自测血压与诊室血压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以免漏诊单纯诊室血压测量不能发现的隐蔽性高血压患者。

 

高危人群应该重视隐蔽性高血压的筛查:在冠心病、脑卒中、肾病和糖尿病患者中注意自测血压。此外,对一过性升高者也应注意检查动态血压和注意监测家庭自测血压。对有不良生活方式者特别是诊所血压已在正常高值时,应注意筛查隐蔽性高血压。

 

要注意药源性高血压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呈上升趋势的情况:这部分人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处在隐蔽性高血压阶段。

 

对于高危人群应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积极治疗隐蔽性高血压,提高控制率

 

首先,针对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常用长效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扩张剂。其次,为提高治疗效果,应采用优化联合用药方法的治疗。在一般情况下,多采用长效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重视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隐蔽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合并多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综合干预对治疗隐蔽性高血压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患者情况,选用抗凝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物、抗动脉硬化和扩血管的硝酸酯类药物等应用。这样不仅提高控制率,而且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引自《医师报》

学科代码:
内科学, 心血管病学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点击此处登录。

病例分析 <span class="ModTitle_Intro_Right" id="EPMI_Home_MedicalCases_Intro_div" onclick="javascript:window.location='http://www.elseviermed.cn/tabid/127/Default.aspx'" onmouseover="javascript:document.getElementById('EPMI_Home_MedicalCases_Intro_div').style.cursor='pointer';document.getElementById('EPMI_Home_MedicalCases_Intro_div').sty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 onmouseout="javascript:document.getElementById('EPMI_Home_MedicalCases_Intro_div').style.textDecoration='none';">[栏目介绍]</span>  病例分析 [栏目介绍]

摘自:《西氏内科学》,第23

 

患者男性,36岁,幼年有吸入性肺损伤史,因呼吸急促和精神状态改变来我院就诊。患者睡眠和运动时,吸氧流量基值为2 L/min,每天均进行肺功能康复训练。患者居住在美国中西部,入院5天前曾离家乘船来这里看望其兄弟。入院前一天,患者呼吸急促加剧,自觉发热并注意到其慢性咳嗽稍加重,但痰液无变化。当天晚上,家人注意到患者更加急躁并有点偏执。由于症状加重,患者于次日送我院就诊。

疾病资源中心  疾病资源中心
医学数据库  医学数据库



友情链接:中文版柳叶刀 | MD CONSULT | Journals CONSULT | Procedures CONSULT | eClips CONSULT | Imaging CONSULT | 论文吧 | 世界医学书库 | 医心网

公司简介 | 用户协议 | 条件与条款 | 隐私权政策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 卫生局审核意见通知书 | 药监局行政许可决定书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 京ICP证070259号 | 京ICP备09068478号

Copyright © 2009 Elsevier. All Rights Reserved.爱思唯尔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