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中心

GERD专题报告集萃

2016-07-02 11:38发表评论

在本次Best of DDW中国行的GERD环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化虹教授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Emad M EI-Omar教授分别从GERD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出发,讲解了目前GERD的最新研究和诊治进展。

2016 DDW——GERD概览


最新研究:阐述了GERD与运动、呼吸系统临床疾病的相关性。跑步诱导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s)发生,可能与运动时腹内压增加、体位移动、胃食管交界处(EGJ)形态改变及食管清除能力降低有关。来自西班牙的研究显示:严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患者具有更高的GERD发病率,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可改善GERD症状及纠正病理性胃食管返流。

诊治进展:药物治疗方面,国内外共识一致推荐GERD的初始治疗疗程至少8周,艾司奥美拉唑8周能使症状复发率显著降低46%,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


另有研究发现,PPI抑酸治疗可使BE进展为食管腺癌的风险降低69%,优于H2RAs的45%。美国的一篇研究显示:GERD是ACS风险增加的独立因子,PPI能降低GERD患者ACS的发生风险。


GERD患者的手术治疗方面:来自美国的单中心研究显示,术前存在食管外反流症状和对PPI不敏感是食管反流术后复发的预测因子。GERD典型症状+术前PPI敏感,术后一年有91.5%的患者保持良好的手术效果;食管外症状+术前PPI敏感,术后一年有58.3%的患者保持良好的手术效果;食管外症状+术前PPI不敏感,术后一年只有33.3%的患者保持良好的手术效果。此外,对于儿童GERD患者,美国的研究者发现接受抗反流手术的患儿多以快代谢型为主,提示术前应根据代谢型指导PPI的药物治疗剂量,避免不必要的抗反流手术。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中外差异及面临的挑战


GUT 期刊主编Emad M El-Omar教授指出,GERD是一种在全球都极为常见的消化疾病,这种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的疾病会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然而与此同时,该病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均较大。根据Fock等2016年在Gut杂志上发表的声明,GERD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增加趋势。中国一项五市人群研究显示,症状性GERD的患病率为 3.1%,5个城市之间有显著差异(广州1.7%~武汉5.1%),同时有明显的城乡差异;上海一项研究显示,估计患病率为6.4%;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达17.8%。前面提到的五市人群研究还表明,GERD的诊断率较低:在有典型症状的患者中,仅14.7%的患者既往被诊断为GERD,多达85.3%的患者既往未获得GERD诊断。Fock等发表的声明指出,在亚太地区,NERD仍是GERD最常见的表型;ERD的严重程度为轻度;50%~90%的患者有洛杉矶 (LA) 分级A食管炎。


事实上,GERD的诊断难度较大与以下原因有关: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样,部分依据患者的感知;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有相当的重合;有GERD症状的患者30%有远端食管酸暴露。多项研究显示,根据症状诊断GERD的效果不理想。所以应当综合各项检查结果,从而全面评估患者。这些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吞钡食管X线成像、pH值检测、食管测压、多通道管腔内阻抗 (MII)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胃排空检查等。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的黏膜损伤,对GERD特异但不敏感;pH值检测可对NERD进行分型;食管测压可排除失弛缓症,并引导准确放置pH探针或阻抗导管,高分辨率测压还有助于决定抗反流手术类型;黏膜阻抗检测可区分GERD与非GERD疾病,对GERD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于无线pH监测。


会议时间:2016/7/2--2016/7/5  地点:

您可能感兴趣的会议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