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室

综合防治房颤 注重环环相扣

来源:医师报
2013-04-11 16:10  点击次数:736发表评论



病历摘要

主诉 男性,28 岁,主因“发作性心悸、喘憋伴夜间不能平卧1 个月”入院。

既往史 高血压病史1 个月,未经系统诊治 。

家族史 母亲患高血压病。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呼吸20 次/min,血压120/100 mm Hg。双肺呼吸音清,右下肺可闻及细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20次/min,心律绝对不齐,S1 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水肿。

辅助检查 生化检查:丙氨酸转氨酶 57 U/L,总胆固醇2.98mmol/L,甘油三酯0.7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0.8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25 mmol/L,K+ 3.98 mmol/L;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2.9 UIU/m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4.8 ρmol/L,游离甲状腺素 15.5 ρmol/L,余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心电图示房颤律( 图1)。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平均心率106次/min。超声心动图:全心扩大,左心为主,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8 mm;室壁厚度正常,运动幅度普遍减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 30%;各瓣膜形态未见异常,二、三尖瓣运动幅度减低;提示全心扩大,左室舒缩功能减低,轻度二、三尖瓣关闭不全。



初步诊断 (1)心功能不全原因待查,扩张型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2)心律失常,持续性房颤;(3)高血压病(2 级)。

诊疗经过 入院后予利尿剂( 呋塞米20 mg/d、螺内酯20mg/d 及间断静脉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4 mg/ 次,1 次/d)、洋地黄类药物(地高辛0.125 mg/ 次,1 次/d)、β 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 晨服12.5 mg, 晚服6.25 mg)抗心衰及减慢心室率治疗,低分子肝素(60 mg/ 次,q12h)抗凝治疗。

房颤治疗决策

结合该例患者临床特点,如青年男性、无明确病因、有心功能不全症状/ 体征、心电图房颤律、超声心动图提示全心扩大,尽管初步不能确定心功能不全病因是扩张型心肌病。临床仍应予规范抗心衰治疗,现详尽探讨房颤的治疗决策。

焦点一 房颤治疗策略选择

指南建议 应根据以下因素制定不同的房颤治疗策略:(1)房颤持续时间及类型;(2)症状严重程度及类型;(3)伴发心血管病;(4)年龄;(5)相关医疗条件;(6)长期或近期治疗目标;(7)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式。对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可将控制心室率作为近期治疗目标,节律控制作为远期治疗。当影响血液动力学或心功能恶化时,建议早期转复为窦律。

临床决策 患者为持续性房颤,有血栓高危因素(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不能明确心房有无血栓,应积极抗凝;同时将降低心室率作为近期治疗目标,以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观察病情变化,以确定远期治疗计划。

焦点二 室率策略:严格控制还是宽松把握

指南建议 RACE Ⅱ 研究证实针对无明显症状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严格控制心室率(静息心室率60~80 次/min,中等量运动心室率90~110 次/min)和宽松控制心室率( 静息心室率<110 次/min)的复合终点无显著差异。鉴于此,2011年ACCF/AHA/HRS 房颤管理指南指出,对于心功能稳定(LVEF>40%)、伴/ 不伴轻微症状的房颤患者,严格控制心室率并不优于宽松控制心室率,但心功能不全患者应依病情控制心室率。同时,β 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可用于有心衰但无旁道的房颤患者。

临床决策 该患者的LVEF为 30%,心律失常相关症状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参照指南推荐,应优先选择严格心室率控制策略,短期内有效缓解症状。入院后,经β 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治疗4 d,患者症状有所改善且可胜任日常生活,复查24 h 动态心电图示平均心率86 次/min。

焦点三 节律策略:药物方案还是非药物措施

窦性心律对心衰患者控制心室率和改善心功能的重要性已达共识,该患者在控制心室率后是否需转复窦律,是采用药物、射频消融或同步电复律?

指南建议 2011 年发布的ACCF/AHA/HRS 房颤管理指南指出:(1)心肌缺血、症状性低血压、心绞痛、心衰且药物治疗未快速起效,房颤伴快速心室率预激、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同步电复律;(2)适用于发作不频繁的可耐受房颤患者,多非利特、胺碘酮和伊布利特证据最多。

近年,欧美指南对导管消融治疗的推荐力度大幅提升。对反复发作的有症状阵发性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耐受时,导管消融可作为Ⅰ类适应证。2010 年ESC 房颤管理指南指出:导管消融可用于合并心衰且反复发作的有症状房颤(Ⅱ b,B)。2011 年ACCF/AHA/HRS房颤管理指南指出:导管消融可用于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Ⅱ a,A),但对合并心衰的房颤的导管消融未给出建议级别。2012年HRS/EHRA/ECAS 导管消融治疗共识提出,心衰合并房颤选择导管消融是合理的。

临床决策 该例患者具备如下特点:房颤相关临床症状;持续性房颤具体病程不详;心功能不全诊断明确,尽管房颤与心功能不全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但可认定窦性心律对心功能改善有意义;左右心房轻度增大,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未探及左心房血栓;血液动力学稳定。因此决定进一步行导管消融治疗有效转复窦律,以期改善长期预后。该患者复律后予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衰药物,3 个月后心功能改善(LVEF 65%)。

焦点四 抗栓治疗:联合抗栓还是单纯抗血小板

指南建议 2012 年ESC 房颤管理指南建议: 低危(<65岁和孤立性房颤)房颤可不抗栓治疗( Ⅱ a,B); 除有禁忌证,CHA2DS2-VASc 评分≥ 2 分者应选择维生素K 拮抗剂将INR 调至2~3,或用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剂(Ⅰ,A);CHA2DS2-VASc 评分1 分者建议维生素K 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剂,应考虑出血风险及患者意愿(Ⅱ a,A);拒绝抗凝治疗者,可考虑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100 mg/d 和氯吡格雷75 mg/d 双联方案,或阿司匹林75~325 mg/d(Ⅱ a,B)。2012 年HRS/EHRA/ECAS 导管消融治疗共识指出,无论房颤类型或持续时间,导管消融术后应服用抗凝剂至少2 个月;依CHADS2 或CHA2DS2-VASc评分,卒中高危者术后不应终止抗凝治疗。

临床决策 依据房颤卒中新危险分层系统——CHA2DS2-VASc 评分, 该患者存在左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病史,CHA2DS2-VASc 评分为2 分,应优先选择维生素K 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剂。房颤抗凝治疗出血风险分层系统——HASBLED评分为1 分,属出血低危,可安全接受抗凝治疗。早期予肝素(60 mg,q12h),病情稳定后积极抗凝治疗,但患者顾虑口服华法林需定期检测INR以及不堪氯吡格雷相关经济负担,临床医生遵其意仅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并告知可能风险与随访注意事项。

焦点五 上游干预:锦上添花还是多此一举

指南建议 2010 年ESC 首次将“上游治疗”写入房颤防治指南, 其本质为房颤的一级、二级预防( 图2)。2010年ESC 房颤管理指南指出作为一级预防,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预防心衰和LVEF 减低患者的新发房颤(Ⅱ a,A);ACEI/ARB可预防高血压尤其左室肥厚患者的新发房颤(Ⅱ a,B);他汀类药物可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介入术后的新发房颤( Ⅱ a,B); 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心衰患者的新发房颤(Ⅱ b,B)。对于二级预防,接受电复律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患者可预防性应用ACEI/ARB 防止房颤复发(Ⅱ b,B);无严重结构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如具备其他用药适应证,可应用ACEI/ARB 预防房颤复发(Ⅱ b,B)。

2011 年ACCF/AHA/HRS房颤管理指南指出,ACEI、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他汀类药物等“上游治疗”药物或可改善心房重构、防止房颤复发,但需进一步研究。2012 年ESC房颤管理指南仍认为,ACEI/ARB 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可减少房颤复律后复发。

临床决策 该例是持续性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患者,但因为青年患者,更应在转复窦律、抗栓、抗心衰的标准治疗基础上积极、充分地给予房颤二级预防,有效改善心脏重构、预防房颤复发,以期获得长期预后改善。患者入院后即已启动房颤“上游治疗”,予口服指南推荐的培哚普利(4 mg/d)。患者进一步随访还在进行中,目前心功能维持在NYHAⅡ级。


 

学科代码:心血管病学   关键词:房颤
顶一下(2
您可能感兴趣的病例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