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室

中年男性,确诊脑梗死伴感染性心内膜炎(巨大赘生物)

全面评估风险 手术需尽早
来源:医师报
2012-11-13 11:05  点击次数:1235发表评论

病例报告者 黎励文(广东省人民医院

对于合并症较多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是赘生物巨大的患者,栓塞风险较高,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病例摘要

主诉 男性,56 岁。主因“头晕4 天,不能言语1 天”入院。

现病史 患者4 天前出现头晕,1 天前不能言语,无头痛、肢体活动障碍等异常,自诉在家测体温正常。

既往史 2006 年,患者因心悸、活动后气促在我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房颤。2007 年,患者因肢体活动障碍就诊,考虑诊断为脑梗死。2009 年,患者因“反活动后胸闷、气促3 年,加重伴间断发热1 个月”住院,查发现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房颤。建议
外科手术治疗,但患者及家属拒绝,予抗菌素治疗4周后停药。

个人史、家族史 无异常。入院查体 体温 37.3℃,心率 70 次/ 分, 呼吸 20 次/min, 血压107/75 (1mmHg=0.133 kPa)。神清,不能言语,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能,软腭上抬差,咽反射消失。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心尖部可触及抬举样搏动,HR 82 次/ 分,心律绝对不齐,S1 强弱不等,心尖部:收缩期杂音(SM)3/6 级,舒张期杂音(DM)2/6 级;L3、4:SM 2/6 级,DM 3/6 级;L4、5:SM 3/6 级。腹部体征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上肢远端肌力5 级,余肌力5 级,四肢腱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见表1。心脏超声:(1)双心房明显增大,左心房 51 mm,右心房 60mm;(2)室间隔厚17.8 mm,左室后壁 11.8 mm;(3)左室收缩末期内经(LVDd) 57 mm,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Ds)34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1%;(3)左室壁非对称性肥厚,短轴切面显示左室中底段室壁厚度:前壁22.2 mm,后壁13.6 mm,间壁19.2 mm,侧壁22.1 mm;(4) 主动脉瓣左冠瓣、无冠瓣上见中稍强回声团块状物飘动, 大小为 5.8 mm×5.5 mm 和6.2 mm×3.1mm,主动脉瓣开放尚可,关闭不拢;(5)二尖瓣前叶瓣尖上见絮状稍强回声飘动,活动度较大,表面毛糙,大小为 9.8mm×5.8 mm;(6)彩色多普勒见收缩期左室流出道高速血流,Vmax 2.68 m/s,压差28 mmHg; 二尖瓣反流, 彩束面积15.1 cm2,主动脉瓣反流,彩束面积 11.4 cm2,三尖瓣反流,彩束面积 11.3 cm2,估测肺动脉收缩压 49 mm Hg(图1)。入院头颅CT 平扫提示,左侧额颞叶交界处陈旧性梗死灶,疑右侧岛叶梗死灶(图2)


入院诊断 脑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肺高压;房颤;NYHA Ⅲ级;肥厚性心肌病。

诊疗过程 入院给予青霉素( 静脉滴注640 万单位 ,q8h)、阿米卡星( 静脉400mg,qd)、培哚普(2mg/d)、呋塞米(20 mg/d)、螺内酯(20 mg/d)、华法林(3mg/d)以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上述方案治疗2 周后,患者可发音、伸舌,可自行进食,神经系统症状较前改善。

为预防赘生物脱落再次引起脑梗死,决定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全心显著增大;二尖瓣瓣叶增厚,前瓣赘生物形(0.8 cm×1 cm); 主动脉瓣左冠瓣穿孔0.5 cm,无冠瓣赘生物(0.7 cm×1 cm); 三尖瓣环相对扩大;左室流出道肌束肥厚,以间壁和前壁为主。术中,二尖瓣、主动脉瓣分别置换ATS 29 mm、ATS 22 mm机械瓣; 切除左室流出道间壁和前壁肥厚肌束(2 cm×2cm×1 cm)。二尖瓣、主动脉瓣切除物细菌培养(-)。术后,继续原抗菌治疗方案4 周,复查血液检查结果见表2。复查心脏超声提示主动脉瓣、二尖瓣人工机械瓣功能良好。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至今未发现异常。



讨论

目前小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为3~10/10 万人年,发病率、死亡率无下降,但病因已由既往的以风湿性瓣膜病多见,转为以人工瓣膜、瓣膜退行性病变、静脉药瘾等多见,致病菌从既往的链球菌转变为葡萄球菌。

采用改良的Duke 标准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诊断包括血培养、瓣膜受累的证据,次要诊断有既往史、发热、血管表现、免疫学表现、微生物证据。确诊证据:2 个主要诊断,1 个主要诊断+3 个次要诊断,或5 个次要诊断;疑诊证据:1个主要诊断+1 个次要诊断,或3 个次要诊断。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应用抗菌药物和手术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治疗措施。

本病例伴有肥厚性心肌病、房颤、脑梗死病史,临床上应予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但患者于4 个月前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存在主动脉瓣、二尖瓣赘生物,抗凝药物的使用为禁忌证,本次因脑梗死入院,考虑为脑血管栓塞所致。栓塞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命性并发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在左心系统,最常见栓塞为脑梗死、脾梗死,而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在右心系统常见肺栓死。梗死的预测因子包括赘生物的大小、赘生物的位置、抗菌治疗前后赘生物大小的变化、既往栓塞史、多瓣膜累及等。发病初期发生率最高,之后明显下降。对于血栓的性质,可有以下分析:支持菌栓的证据有:(1)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明确;(2)超声心动图见到赘生物,且体积较大;(3)未行外科手术治疗。不支持菌栓的证据有:(1)感染性心内膜炎菌栓脱落,在脑血管易形成脑膜炎、脑出血,临床症状较严重;(2)患者无发热,血培养阴性;(3)超声心动图提示赘生物机化;(4)本次发病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支持血栓的证据有:(1)3 年前发现房颤;(2)2年前发生脑梗死;(3)4 个月前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停用抗凝药;(4)本次发病使用抗凝药后症状好转。不支持血栓的证据有:(1)房颤血栓形成以左房多见,患者未见明确左房血栓;(2)超声心动图到主动脉瓣、二尖瓣赘生物形成,且赘生物体积较大;(3)抗凝治疗未导致病情恶化。

《2009 年ESC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治疗指南》指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急诊手术分三种情况:紧急手术(开始抗菌治疗数小时内)、迫切手术(开始抗菌治疗1 周内)、早期手术(开始抗菌治疗1 周至1 月)。急诊手术有以下三个原因:感染不能控制、心功能不全、预防栓塞。对于栓塞患者的急诊手术有如下指征:(1)经过合适的抗菌治疗仍有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巨大赘生物(>10 mm),或有一个或多个栓塞表现,需选择迫切手术(Ⅰ B);(2)主动脉瓣或二尖瓣下巨大赘生物(>10mm)且有其他并发症可能(感染、心力衰竭、脓肿),需选择迫切手术(Ⅰ C);(3)单个巨大的赘生物(>15 mm),需选择迫切手术(Ⅱ b,C)。



 

学科代码:心血管病学 神经病学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
顶一下(0
您可能感兴趣的病例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