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中心

复旦学者发现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诱导肝非实质细胞分泌“外体”来高效抗病毒
来源:医师报 2013-07-16 14:23点击:796发表评论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研究员率领课题组李建华博士等历经4年多研究发现,干扰素-α通过促使肝脏非实质细胞分泌“外体”,后者携带抗病毒作用的蛋白和核酸等分子在细胞间传递后发挥抗病毒作用。 (Nature Immunology. 2013年7月7日在线版 )

据悉,干扰素-α是最早获批治疗肝炎的抗病毒药物,但其抗病毒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外体”是由细胞主动分泌、直径30~100 nm的微囊结构,在细胞间通讯中有重要作用,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

袁正宏课题组研究发现,肝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可分泌“外体”。在干扰素-α诱导下,分泌出的“外体”通过特定方式转运到易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后,会抵抗或清除乙肝病毒感染。进一步运用蛋白印迹、生物芯片和核酸定量等方法进行研究后发现,经干扰素-α诱导所分泌的“外体”的蛋白和核酸富含多种抗病毒成分。“外体” 除可抑制乙肝病毒外,还可抵抗丙肝病毒、鼠肝炎病毒和腺病毒复制和侵袭。存在于“外体”中的抗病毒分子不易被病毒所影响和阻断,且抗病毒分子多种多样,本领更强,使病毒无法产生耐药变异。因而,干扰素-α 诱导细胞分泌的“外体”具有广谱、高效的抗病毒作用。袁正宏课题组还发现,如果阻断小鼠模型中“外体”的有效释放,小鼠的肝炎严重程度则会明显加重。因此,“外体”或可用来治疗病毒感染。

学科代码:消化病学 传染病学 基础医学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机制
顶一下(2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他们推荐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