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中心

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心血管介入杂志(中文版)2012年第一期导读

作者:万征 2012-08-08 14:38点击:625发表评论

在5月生机盎然的春末夏初之际,《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心血管介入杂志(中文版)》又迎来了第2期的出版。经过编委会充分讨论后,本期从JACC: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原刊的2011年第11、12期和2012年第1期中选译了4篇对我国心血管介入医师现实临床实践有具体指导意义的全文和27篇热点话题的论文摘要刊出,部分热点文章附有专家的点评,以便读者全面了解国际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评估左主干病变程度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冠状动脉造影在这方面的价值时常受限。目前有两种技术可以帮助识别左主干病变:血流储备分数(FFR)和血管内超声(IVUS)。在判定有血液动力学意义的左主干病变时,国际上公认FFR的最佳截点值是0.8,但IVUS最小管腔面积的恰当的截点值及其准确性尚有争议。在《血管内超声测量指标对临界左主干病变血流储备分数的预测价值》一文中,Kang等对55例血管造影显示管腔直径狭窄30% ~ 80%的孤立左主干病变患者进行IVUS和FFR检查,结果发现IVUS测量的最小管腔面积< 4.8 mm2是预测FFR < 0.80的一个有用标准。但是,这一发现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另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多支病变也一直富有挑战性,一般要求术者能够准确识别罪犯血管,并尽可能使用较少数量的支架。FARM(血流储备分数与血管造影对多支血管病变评价)研究已发现,通过准确识别罪犯血管,FFR可指导这类患者的PCI,并降低2年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作为FARM研究的一个亚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作用——FAME(血流储备分数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多支血管病变评价的对比)研究的启示》一文指出,在不稳定型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较,以FFR指导多支病变的PCI患者从中获益并无差别。这一发现为这些多支病变患者的合理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临床证据。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血管重建仍是心血管介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血管重建的逆向技术——一种循序渐进的介入治疗方法》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综述,在此文中,Joyal等详细阐述了CTO血管重建的逆向技术,并在该技术的每一步骤中提出他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这篇文章将有助于我国介入医生规范地学习和掌握这一关键技术。PCI的并发症之一是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并且出血预示较差的临床预后。经桡动脉途径可显著降低出血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为了及时开通病变血管,这一途径用于直接PCI尚有不同的看法,而并不常规使用。在《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对REAL(REgistro regionale AngiopLastiche dell'Emilia-Romagna)多中心注册研究数据的倾向评分校正与匹配分析》一文中,Valgimigli等发现,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行直接PCI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年死亡率,减少了外科手术和/或输血的需要。这项结果为经桡动脉途径开展直接PCI提供了临床经验和证据,这篇临床研究在“研究局限性”节中特别强调对统计学、各亚组结果和终点事件结论进行客观地分析与解释,以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值得我国医师学习。本期还继续关注了经导管瓣膜置换的新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发展动态。


此外,袁祖贻、何奔和傅向华教授分别对有关对比剂肾损害并发症的预防、依维莫司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的体内变化以及前降支病变PCI的FFR指导等研究进行了精彩点评,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些新的理念和方法。

本期执行主编 万 征

学科代码:心血管病学   关键词: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心血管介入杂志(中文版) 导读 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 JACC_I 2011年12月 第1期
顶一下(2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他们推荐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