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超九成中国心脏移植患者出院生存

来源:医师报 2012-07-03 14:17点击次数:678发表评论

——2011~2012年共完成295例手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来自中国心脏移植网络注册资料显示,2010年和2011年全国分别有15个和19个中心,分别完成了147例和148例心脏移植手术;全国心脏移植受体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4.6岁和42.9岁。

2010年和2011年全国心脏移植手术受体的心脏原发病病因所占比例最大的均为心肌病(分别为82.7%和78.4%),其次为冠心病(分别为11.7%和10.8%)。2010年和2011年全国受体术前血浆肾素活性(PRA)在0和9%分别占97.3%和98.6%。2010年和2011年供体平均年龄30.2岁和30.8岁,供体平均冷缺血时间分别为3.9 h和4.4 h。2010年和2011年全国受体免疫诱导治疗应用率分别为99.3%和97.3%,诱导药物全部为白介素2受体拮抗剂。截止至2011年,全国438例心脏移植患者术后出院时环孢素A应用率为78%,他克莫司为22%,吗替麦考酚酯为88%,硫唑嘌呤为12%,激素为100%,西罗莫司为5%。2010年和2011年全国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出院生存率分别为90%和94%。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王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2004年6月~2011年底,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286例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5.9%,3年生存率为92.1%,5年生存率为87.6%。目前,虽然全国心移植年总手术量较少,但平均出院生存率达到90%以上,与国际同期生存率相似。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相似者或病理特征迥异

注意鉴别广泛心肌变性和心肌发育性缺陷两种致病因素


宋来凤 教授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表现相似,但病理基础有一定差异,临床医生在诊疗中应加以区别。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病理科宋来凤教授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以心壁外、中层心肌受损的疾病,虽然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病理基础不完全相同。如有因广泛心肌变性而呈现扩张为特征的病理表现;或因心壁存在发育性缺陷,在有心肌变性时容易表现出心脏扩张。冠状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也可能是某些患者的促成因素。

该研究纳入2004~2011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病理室279例心脏移植病例受体,心脏的病理学检查包括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在279例心脏移植病例受体心脏的病理学检查中,共检出不同类型心肌病220例,占总病例数的78.85%;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64例,占总病例数的57.78%,心肌病的74.55%。
宋教授分析认为,伴有发育异常病例的年龄一般都轻于单纯心肌变性者,多数在35岁以前就有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其出现时间的早晚与发育异常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可见心壁存在发育异常可能是这类病例发展成扩张型心肌病的促进因素。伴有冠状动脉内膜纤维性增厚的扩张型心肌病多见于年龄较长者,管腔虽有狭窄,但狭窄程度一般都在Ⅲ级或以下。这些病例的心壁内侧肌有与心肌缺血性损伤类似的表现,因此冠脉内膜纤维性增厚可能是这类心肌病的促成因素。

宋教授强调,希望临床医生在诊疗时,应注意扩张型心肌病病理机制,注重循因。

我国高血压人群多呈现低肾素特点


王鸿懿 教授

明确我国老年和女性高血压人群低血浆肾素活性特征意义重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王鸿懿教授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PRA水平分布存在差异,尤以老年和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浆PRA水平较低。低肾素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更明显,以夜间高负荷血压(非杓型)多见,且血压以及24 h尿钠排泄均明显高于高肾素型。

王教授介绍,该研究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9例,平均年龄58岁。按照PRA水平5分位排序,将患者分为3组:低肾素组、中间肾素组和高肾素组。在分析数据时按照高血压人群的24 h的尿钠排泄分为低钠排泄组(<100 mmol/d)、高钠排泄组(>200 mmol/d)。

结果显示,与其他两组相比,低肾素组以老年人、女性比例较高。高血压患者血压类型以非杓型为主,低肾素组的高血压患者非杓型比例高于高肾素组;24 h血压在高钠排泄组明显高于低钠排泄组。校正多因素分析后发现,PRA活性水平与24 h血压、24 h尿钠排泄均呈负相关。

王教授强调,我国人群盐摄入量明显偏高,高盐可抑制PRA,因此我国高血压人群呈现低肾素的特点。该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我国高血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铭记陶寿淇教授

喝水不忘挖井人,博大精神代代相传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作了纪念陶寿琪教授专题报告,特别缅怀我国心血管病领域老一辈专家——陶寿淇教授(1918~2000年)。陶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心血管病学家,我国心血管病学和预防心脏病学奠基人之一。

高院士称赞陶教授的一生是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一生。60年医学生涯中,他始终毕躬临床以及科研第一线,为奠定和发展我国心血管病学和预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952年,他在国际上首先报道锑剂治疗血吸虫时引起室速和室颤是导致猝死的直接原因。
★ 1954年,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的论点。
★ 1956年,他在国内首先报道低血钾导致的严重心律失常。
★ 1966年,他在我国率先成功开展同步直流电转复疗法。
★ 1981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际标准化方法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前瞻队列,为后期开发我国自己的心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和工具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我国人群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前后20年跨度、方法统一的心血管病及主要危险因素演变的科学依据。

高院士介绍,陶教授对患者有特殊的“偏爱”,直至病重住院前还始终坚持每周1次的大查房。陶教授强调“三基三严”,强调物理检查的基本功。他总是以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思维逻辑,娴熟的诊疗技术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挽救无数疑难危重患者的宝贵生命。作为医学教育家,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胸怀博大,甘为人梯,培养了大批人才,可谓桃李满天。

本版整理 江国锋

——引自《医师报》

学科代码:心血管病学 外科学   关键词:心脏移植
来源: 医师报
医师报介绍:《医师报》每周发行10万份以上。其致力于对专科医师的学术支持,以完善医师的知识结构与临床能力;及时报道学科前沿、医师关注的热点医学信息;辟有心血管、肿瘤、感染、神经等多个学科专栏和学术、行业新闻频道。《医师报》的不少编辑、记者拥有医药、新闻和语言学硕士、博士专业背景,确保了将医学信息准确地呈现给读者。 马上访问医师报网站http://www.mdweekly.com.cn/
顶一下(0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他们推荐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