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精神卫生法出台、医保覆盖面扩大、患者登记系统上线、社区管理有成效

2011-12-07 15:12点击次数:182发表评论

精神卫生事业必将迎来春天
精神卫生法出台、医保覆盖面扩大、患者登记系统上线、社区管理有成效
本报记者柳海霞
 
19.JPG
 
1123~26日,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约2000名精神科医生参加了此次盛会。精神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直是精神科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精神疾病的负担如何?精神卫生服务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策略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水平?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赵靖平教授、候任委员于欣教授及本次大会协办单位、广州脑科医院宁玉萍院长。
 
【现状】我国精神疾病负担重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期,由此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压力十分巨大,使得各种心理问题逐步增加,精神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总体疾病负担中,神经、精神疾病和自杀导致的疾病负担高达20.3%,造成功能残疾最严重的前10位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我国部分地区调查研究显示,成人精神疾病时点患病率已超过15%,其中浙江省为17.27%2001年),河北省为16.24%2004年),深圳市为21.19%2005年),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约为1%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情感障碍人数在1亿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达1600万。在17岁以下的3.4亿儿童和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困扰;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等问题明显增多;妇女、受灾群体等人群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神经、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20%,预计到2020年,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据广州市脑科医院宁玉萍院长介绍,广州市精神疾病防治位于全国中上水平,截止201110月底,广州市登记在册的精神疾病患者约4.6万例。而2006年进行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广州户籍常住人口各类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为15.76%,由此推算2008年末户籍人口中约有精神障碍患者123.59万。可见,登记在册的精神疾病患者仅占所有患者的一小部分。
 
此外,精神卫生资源配置短缺和不平衡也是我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平均每1万人口仅有1.2万张病床,平均每10万人口约1名精神科医生;同时,因经济发展不平衡,现有的精神卫生机构和人员相对集中于东部一些省区,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精神卫生资源匮乏。
 
【分析】精神卫生服务喜忧参半
 
虽然我国精神卫生防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社保不能完全覆盖精神疾病诊治的全过程、对精神疾病的康复和随访缺乏重视等。
 
精神卫生立法宁玉萍院长首先肯定了精神卫生立法的必要性,认为其既保护了医护人员,又保护了患者利益,可谓是众望所归。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于欣教授认为,精神卫生立法强调了精神疾病的管理及精神健康的促进,但也存在一定问题:(1)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缺乏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缺乏主动求医求治的意识,诊断指标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往往造成患者就诊率低。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权应该在精神卫生法中得到充分体现。(2)一些关键环节的操作流程还没有解决。宁玉萍院长同意于欣教授的观点,她认为精神科医生不反对保护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权,但是因为不按时就诊而延误病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治疗率就会大大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她提出,应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采取一定的程序,既保护患者权利,又不耽误救治。
 
医疗保险制度宁玉萍院长说,当前已将精神疾病的治疗纳入医保范围,但其预防、康复及心理测评目前还没有纳入。她认为,今后应进一步扩大医保范围,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于欣教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医保付费由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医疗提供由卫生部负责,这两个部门分管的工作有所不同。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很长时间甚至终身的治疗与管理,康复治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社交康复、生活技能康复、职业训练、心理社会支持、患者教育及家属教育对患者回归社会十分重要,甚至比住院治疗要重要得多。但事实上,很多康复治疗需在院外进行,但凡在院外进行的治疗费用都无法报销,因此患者不得不住院治疗,使得住院时间不断延长,这与当前的治疗理念背道而驰。医疗行政部门虽然了解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但由于无法获得社会保障部门的支持,造成精神卫生服务的严重脱节。因此,社会保障部门应与卫生部协商,二者如何能进一步协调,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为合理的服务。
 
患者登记系统广州市精神疾病患者登记系统已投入使用,但于欣教授指出,登记系统虽然可以让政府、卫生部门及精神科医生获得更多的患者资料和信息,但事实上在收集了这些资料后,如果患者未得到后续的诊断、治疗、康复及随访服务,这样的登记系统就会成为摆设,同时也伤害了患者,并可能加重患者的病耻感。因此,今后应更深入地挖掘和应用登记系统,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宁玉萍院长呼吁,国家应投入资金帮助精神疾病患者,使获得及时的诊断、治疗、康复及随访服务。
 
社区精神疾病管理当记者问及目前我国社区管理精神疾病的现状时,于欣教授说:长期以来,我们就很重视精神疾病的预防,努力使防治关口前移。由于社区医生掌握患者情况最多、最熟悉患者病情,因此社区医院就成为防治精神疾病的第一道关口。他们应早期发现和初步诊断精神疾病,下一步再移交到专科医院进行确认和治疗,等其精神症状稳定或消失后,再到社区医院接受后续的康复治疗。这样既发挥了社区医院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减轻了专科医院的住院压力。事实上,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完善,社区医院并未完全发挥这些功能。
 
【对策】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培训与宣传
 
目前,政府和卫生部门也采取了多项策略,不仅加大了精神卫生方面的投入,同时也加强了精神专科医生的培养,相信这些措施能改善我国的精神卫生现状。
 
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模式的形成,流动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于欣教授忧虑地说,这些流动人口一般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其收入低、受教育水平低,是精神疾病最重要的易患人群,但对他们的精神卫生管理却是个盲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不仅要为其提供精神卫生知识,而且应将其纳入常住人口,为其提供及时、合理的精神卫生服务。
 
加强社区精神科医生的培训社区医生在精神疾病防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但目前各个省、市、地区的精神卫生发展极不平衡,社区精神科医生严重缺乏。于欣教授呼吁,政府部门应给这些医生一定编制,以吸引更多医生加入到这一行列,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社区医生的培训,使其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
 
加大宣传力度当前大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受到歧视,加重了患者的病耻感,很多患者因此不能及时就医,导致病情延误。此外,对被精神病的过度宣传,使大众对医疗环境产生怀疑,破坏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大众掌握更多的精神疾病防治知识,使其对精神疾病有全面、正确、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提高就诊率和治疗率。
 
【展望】精神卫生服务必将越来越好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精神疾病的防治同样如此。相信通过政府、卫生部门、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精神卫生事业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赵靖平教授在总结中指出,目前精神卫生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1)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精神卫生的政策与法规,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列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并且由政府提供补助;(2)完善领导与协调机制,批准建立了由卫生部、民政部等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3)不断完善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主要由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承担,国家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建设;(4)规范服务内容和质量,在各地建立示范区,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规范管理;(5)推进精神卫生立法的出台。
 
赵靖平教授指出,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精神卫生宣传力度,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建设,大力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他还强调,今后应继续加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与WHO、世界精神病学会(WPA)、美国心理协会(APA)等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精神病学的发展水平。同时,赵靖平教授希望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焦虑日戒毒日等精神卫生科普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水平。
 
赵教授最后强调:精神科专家要积极配合各省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帮助实现我国的精神卫生发展规划,完成政府交付的各项任务。这样才能进一步构建相互信任的医疗环境,为精神病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优化的医疗服务。相信在将来,我国的精神卫生服务会越来越好。
 
——引自《医师报》
 
 
 
 
 
 


学科代码:内科学 精神病学 其他   关键词:精神卫生法出台、医保覆盖面扩大、患者登记系统上线、社区管理有
顶一下(1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他们推荐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