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医学研究祈求甘霖

来源:医师报 2013-08-21 13:00点击次数:529发表评论

“当今的医学研究处于极度干旱的状态。”8 月 8 日,美国耶鲁大学Harlan M. Krumholz教授在中国心脏大会“临床研究未来十年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可谓一针见血。他指出,临床实践者每天都需要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临床决策,而事实上可用的有效证据却少之又少,“临床医生恰似历经久旱的老农,祈求甘霖的到来。”


各种信息不断涌出  但又缺乏相关诊治证据


在 Krumholz 教授看来,当今医学面临一种困境,“一方面各种信息不断涌出,但当面临实际问题时,又缺乏相关的诊治证据”。他表示,现行的大多数临床指南都基于专家意见,而非循证研究结果。发表在《JAMA》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 16 个指南共 2711 条建议中,具有确凿证据的仅占 11%,半数以上建议仅来自于专家意见。


美国杜克大学临床研究所主任 Eric D. Peterson 教 授 与Krumholz 教授观点几乎一致,“创新是未来医学的方向”。他说,尽管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称奇的进展,然而,证据产生速度缓慢,研究耗资巨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证据的应用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研究者发现,原创临床研究结果最终导致临床实践发生变化并使患者获益,平均需要花费长达 17 年时间。


因此,医学界对临床研究证据的需求非常迫切。然而,任何研究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需要在今天为未来做准备。


中国应成为证据出口国


Krumholz 教授指出,当今中国应用的临床指南绝大部分来源于欧美,自己一手的证据少之又少。中国人群的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所处的临床环境和所用的医疗设施都有别于发达国家,因此“不应该成为证据进口国,而应该成为证据出口国”。Krumholz 说,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医疗环境有所差别,患者所需要的证据可能也不一样。此外,愈来愈明显的老龄化将使中国医疗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 国 的 医 疗 出 路 何 在?Krumholz 强调,中国需要建立新型的研究模式,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针对实际需求来开展研究。


追求最佳医疗效果需要科学证据


大会主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指出,虽然现代医学确实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离改善“医疗品质”这一医学的整体目标却依旧显得遥不可及。在此背景下,“医疗结果评价研究”这一新兴领域应运而生。作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先行者,阜外医院通过分享“医疗结果评价研究”在国际上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心血管领域为切入口,探讨了如何跨越证据与实践的鸿沟,为优化医疗体系提供科学证据。胡盛寿教授强调,“医疗结果评价研究”根植于真实的医疗环境,以患者和服务对象的最终结果为着眼点,最终目标是创建优质的医疗体系和寻求最佳的医疗结果,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有益、平等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最好的医学创新是面向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充分体现医学价值的创新”,胡教授说。


医学研究必须简化


Peterson 教授指出,推动临床研究向前发展,首先要把个体化医学变成现实。另外,临床试验需要创新。“我们需要把目前的科学信息(数据)变成知识,例如将电子病例信息应用于临床”。开展新的医疗质量研究是将知识转化到临床实践的重要途径。Peterson认为,临床研究的进展还需要创建教育培训平台,将最佳临床实践推广出去。当然,协作是开展临床研究的重要前提,应在全球范围内协作开展医学研究。中国必须参与全球化临床研究。他认为,未来转化医学应由以治愈为目的升华成以预防或可预见为目的。


Peterson 教授强调,“未来的研究必须简化”。实际上,临床实践过程就是积攒数据的大好时机,包括电子病例数据。意大利的 GISSI 研究、中国的CCS-Ⅱ研究都是很好的例子,影响着全球的心血管临床实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形成了广泛的医疗系统协作体系,并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合作,正在利用电子病例进行随机试验。此外,药品上市后的临床研究也不容忽视。临床医生应尽量快速完全地理解和吸收临床试验结果,并将其转化到常规临床实践中。


中国研究需更好、更快、费用更低


总体来说,中国研究要求更好、更快、费用更低。“有两点需要强调,首先研究必须有价值,其次针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广泛的影响力”。中国地域宽广,需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互相取长补短。Krumhol表示,中国有能力开展广泛的人群研究,COMMIT/CCS-2研 究 就 是 范 例。Krumholz 教授表示,他参与的中国冠心病医疗质量评估研究(CHINAPEACE 研究)既为中国未来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样板,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患者带来有益的帮助。


Krumholz 明确指出, 未来的临床研究应包括覆盖广泛的、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群;数据必须标准化并且共享;能持续收集到临床信息;需要患者、临床医生、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参与;与患者进行无缝隙沟通,收集到来自于患者的可靠数据,并持续进行随访;开展基于人群层面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合作网络具有可持续利用性。Krumholz 强调,中国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的职能不仅是产生证据,还要对二级医院进行培训教育,促使全国整体医疗水平得以提高。此外,中国还要培养研究文化。


医学研究不能仅凭科研人员主观意愿


今后的医学研究有什么特点? Krumholz 强调,首先必须具有广泛的合作性,即广泛的合作网络。“我们应当冲破既往临床研究的桎梏,不能单靠科研人员设计研究思路并推广其结果。”研究的构架应当包含政府决策制定者、临床实践者和科研人员。其次,研究合作网络应具有持续利用价值。既往的研究模式是:为了一个研究建立一个团队,研究一旦完成,研究组也就解散了,直到关注另外的研究课题,再重新组建新的研究组。Krumholz教授说,“这是严重的浪费!”再次,研究必须具有可转化性“切记,所有的研究并非为了发表文章,而要希望研究结果能改变临床实践,能够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及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开展的研究耗时太长,研究经费太高,太过于学术,实用价值有限。Krumholz 教授认为,很多研究完全是科研人员自己感兴趣或臆造的,并非基于临床实践或政策制定的实际需求。临床研究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很多研究者并不愿意共享信息,不能让研究数据得到最大化的应用。“研究数据的广泛分享,是研究成果最大化的重要前提。”有关目前的医学研究现状,Krumholz教授说“有如盲人摸象”。他指出,每个研究者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某一命题感兴趣,并不了解整个研究领域的全貌,因此得出的证据往往是片面的。近年来,专家认为对患者有益的某些临床措施没能经得起临床研究的考证,例如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烟酸和贝特类药物的应用等均不利于患者的长期预后。


学科代码:内科学 心血管病学   关键词:中国心脏大会
来源: 医师报
医师报介绍:《医师报》每周发行10万份以上。其致力于对专科医师的学术支持,以完善医师的知识结构与临床能力;及时报道学科前沿、医师关注的热点医学信息;辟有心血管、肿瘤、感染、神经等多个学科专栏和学术、行业新闻频道。《医师报》的不少编辑、记者拥有医药、新闻和语言学硕士、博士专业背景,确保了将医学信息准确地呈现给读者。 马上访问医师报网站http://www.mdweekly.com.cn/
顶一下(2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1)
  • 2013-08-23 21:46  发表匿名人士

    必须用循证医学的证据而非专家的意见来制定指南。因为有些专家不是照搬就是照抄而缺乏独立的东西。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他们推荐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