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支架内血栓形成须警惕“氯吡格雷抵抗”

作者:刘健 来源:医师报 2012-05-03 15:00点击次数:264发表评论

适时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实时调整抗血小板策略


病例摘要


主诉 男性,57岁。主因“间断胸痛18个月,加重1月,再发3天”入院。


现病史 18个月前,患者于饱食后出现胸前区压榨性疼痛,疼痛持续约10 min后自行缓解,伴胸闷、憋气、大汗、头晕、头疼。冠脉CT提示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轻中度狭窄,右冠轻度狭窄,第一对角支起始段稍窄;LAD中段肌桥形成可能。予扩冠、降压、抗栓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患者仍间断出现胸痛(性质同前),发作频率为3~4次/月。自述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1 min疼痛可缓解。


近1个月来,患者胸痛发作频繁。入院3天前,患者于晨起时再次出现胸前区压榨性疼痛,较之前加重。急诊心电图检查见胸前V1、V2导联ST段压低0.1 mV,急查心梗三项、D-二聚体定量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予扩冠、改善微循环治疗后心电图及症状好转。


既往史 20年前因溃疡病行胃大部切除术。高血压病史15年,现规律服药治疗,血压维持在130~140/90 mmHg。脑梗死病史2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史2年。吸烟40年。饮酒40年。具有明确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HR 72次/分;BP 170/110 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下腹部可见长约15 cm陈旧性手术瘢痕,腹软,肝脾肋下未扪及,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WBC 9.05×109/L,NE% 59.7%,HGB 156 g/L,PLT 306×109/L;CH 5.15 mmol/L,LDL-C 3.38 mmol/L,HDL-C 1.09 mmol/L;Glu 5.31 mmol/L。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电图(发作时)示窦性心律,V1、V2导联ST段压低0.10 mV。胸部X线片显示双肺未见活动性病变,胸骨向前突出,考虑发育异常。超声心动图未见室壁运动异常,二尖瓣轻度反流,LVEF 65%。


入院主要诊断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


诊治过程


首次PCI 入院给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以及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后行冠脉造影(图1),结果显示:LM未见异常;LAD近段发出第一对角支(D1)处70%~80%×20 mm狭窄,中段可见肌桥,收缩期50%×20 mm狭窄,D1开口处70%×5 mm狭窄;左回旋支(LCX)未见异常;右冠脉(RCA)近中远段不光滑,远端后侧支(PLA)中段80%×5 mm狭窄,第一后降支(PDA1)中段40%~50%×5 mm狭窄。据冠脉造影结果,术者采用“裙裤” 双支架技术,于LAD和D1分别置入Firebird 2.5×23 mm和2.75×33 mm两枚药物洗脱支架。术后造影提示,支架膨胀和贴壁良好,TIMI 3级(图2)。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症状,维持术前治疗方案。


               


急诊PCI 术后第8天凌晨5:30,患者突发胸前区持续性疼痛,伴大汗,呼吸急促。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不齐,频发室性早搏,Ⅰ、avL、V2~6导联ST段抬高0.3 mV。30 min后再次查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Ⅰ、avL、V2~6导联ST段抬高0.5 mv 。随后患者突发抽搐,意识不清,血压监测不到,遥控心电图示室颤。立即给予心脏按压,360 J电流非同步电除颤3次,患者意识恢复,急诊冠脉造影:LAD近端完全闭塞(图3),行血栓抽吸术及联合静脉滴注GPⅡb/Ⅲa后,LAD及D1血流恢复为TIMI 3级(图4),患者症状缓解,生命体征稳定,遂转入心脏监护病房。术后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CRBBB,Ⅰ、avL、V2~6导联ST段抬高0.15 mV。维持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替罗非班持续静脉滴注,以及拜阿司匹林(2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等治疗。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室间隔中下段、左室心尖部),LVEF 56%。


                       


考虑“氯吡格雷抵抗” 综上,考虑患者发生明确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待症状稳定后行花生四烯酸(AA)诱导、光比浊法(LTA)腺苷二磷酸(ADP)诱导以及VerifyNow方法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分别为15%(正常范围66%~100%)、69%(正常范围为71%~88%)和 288(正常范围230~240)。上述结果证实,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后,LTA和VerifyNow方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降低幅度明显小于10%,参考既往研究结果以及临床指南的建议,诊断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遂将氯吡格雷的用药方案改为75 mg,Bid。


术后第15天,患者于晨起洗漱后再次出现胸痛,急查心电图示Ⅰ、avL、V3~5导联ST抬高较前升高,硝酸甘油含服后约5 min疼痛缓解。再次行冠脉造影,结果同前,同时进行了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图5),结果提示:LAD在发出D1处最小支架面积(MSA)为5.26 mm2,D1开口处MSA为3.87 mm2。既往研究提示,LAD及D1 处MSA均小于PCI术后最佳MSA标准,遂再次给予球囊“对吻”扩张,复查冠脉造影提示:支架膨胀和贴壁良好,血流为TIMI 3级,IVUS检查结果提示:LAD发出D1处MSA为6.17 mm2,D1开口MSA为3.97 mm2(图6)。维持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



随后患者未再出现明显胸痛症状。复查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显示,AA诱导血小板抑制率为3%,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为68%,VerifyNow方法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为266。再次证实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同时提示增加氯吡格雷剂量后,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仍未明显下降。遂加用西洛他唑(100 mg,Bid)进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


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室间隔中下段、左室心尖部),轻度二尖瓣反流,左心功能减低,少量心包积液,LVEF 47%。


再次复查血小板抑制率检查结果显示,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8%,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35%,VerifyNow方法检测的的血小板抑制率为223,结果提示已显著抑制了血小板的集聚率。患者病情平稳后出院。


出院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恢复期,PCI术后,血栓抽吸术后,心界不大 窦性心律,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


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处理策略


1、稳定性心绞痛的介入治疗指征应综合考虑心绞痛症状发作、主要危险因素、症状发作时心电图改变等因素。


2、对于包括重要动脉的分叉治疗策略,应坚持“简单”原则,即尽量采用单支架技术。如存在分支血管直径较大(>2.5 mm)、分布区域较广、血流较慢等情况,可以考虑双支架技术。如条件允许,建议借助IVUS检查确定手术方案及评价术后即刻结果,非LM血管的MSA应>5.5 mm2。


3、对于包括重要动脉的分叉治疗策略,应坚持“简单”原则,即尽量采用单支架技术。如存在分支血管直径较大(>2.5 mm)、分布区域较广、血流较慢等情况,可以考虑双支架技术。如条件允许,建议借助IVUS检查确定手术方案及评价术后即刻结果,非LM血管的MSA应>5.5 mm2。


4、氯吡格雷抵抗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美国及欧洲指南明确建议常规行血小板抑制率检测(Ⅱb,B)。对于PCI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应尽早检测血小板集聚率以明确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联合LTA以及VerifyNow方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可以检出大部分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一旦确定存在“氯吡格雷抵抗”,阿司匹林联合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西洛他唑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学科代码:血液病学   关键词:氯吡格雷抵抗
来源: 医师报
医师报介绍:《医师报》每周发行10万份以上。其致力于对专科医师的学术支持,以完善医师的知识结构与临床能力;及时报道学科前沿、医师关注的热点医学信息;辟有心血管、肿瘤、感染、神经等多个学科专栏和学术、行业新闻频道。《医师报》的不少编辑、记者拥有医药、新闻和语言学硕士、博士专业背景,确保了将医学信息准确地呈现给读者。 马上访问医师报网站http://www.mdweekly.com.cn/
顶一下(0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他们推荐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