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室

中、上腹不适伴呕吐半个月,体检发现肝占位病变

2009-07-30 01:29  点击次数:858发表评论

男性患者,28岁,因中、上腹不适伴呕吐半个月,体检发现肝占位病变10天入院。半月前患者出现间断中、上腹不适伴呕吐,呕出物为咖啡色液体,无腹泻及便血,无腹痛,外院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10天前行腹部B超检查,示肝左外叶实质占位,患者为行手术治疗入院。
 
既往史
 
15岁时因外伤曾行脾切除术,否认肝炎病史。
 
查体无特殊。
 
影像学检查
 
MRI检查T1加权可见肝脏左外叶II段低信号实质占位病变,边界清楚(图1); T2加权病灶为稍高信号,但与周围肝实质相比仍低(图2);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图3);静脉期病灶均匀强化(图4);延迟期病灶恢复低信号(图5)。
 
图1 MRI可见肝脏左外叶II段一实质占位病变,T1W为低信号。——点击看大图
 
图1  MRI可见肝脏左外叶II段一实质占位病变,T1W为低信号。
 
图2 T2W信号较T1W升高,但与肝脏组织相比信号低于肝组织。——点击看大图
 
图2  T2W信号较T1W升高,但与肝脏组织相比信号低于肝组织。
 
图3 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点击看大图
 
图3  动脉期病灶强化不明显。
 
图4 静脉期病灶均匀强化。——点击看大图
 
图4  静脉期病灶均匀强化。
 
 图5 延迟期可见病灶造影剂完全廓清。——点击看大图
 
图5  延迟期可见病灶造影剂完全廓清。


请根据以上信息考虑诊断及鉴别诊断?
副脾
 
根据MRI所见及其强化特征表现,结合病史,应考虑错构瘤病变。
 
术后病理证实为副脾组织。标本见下图。
 
 点击看大图
 
述 评
 
副脾是指在正常脾脏外存在与正常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是一种并不少见的先天性变异,由正常脾组织构成。文献报道副脾的发生率可达10%~30%,最常见于脾门附近,少数靠近胰尾,也可发生于腹膜腔大网膜、后腹膜及其他部位,偶见报道位于胸腔、盆腔、肾上腺、卵巢、睾丸副脾病例,位于肝脏内的副脾报道较少。有报道副脾发生率与年龄有关,低年龄者副脾发生率高于高年龄者,可能与儿童时期脾脏功能特点有关。
 
副脾可为单个或多个,直径大小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一般<4cm。副脾—般无明显症状,多数是因查体或因其他病变检查或术中探查时而偶然发现。主脾切除后,副脾可逐渐代偿性增大。当副脾较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牵拉胃肠道症状等。偶见报道副脾增生后引起脾功能亢进、不全性肠梗阻、血液病症状复发等问题。有报道副脾增生肿大压迫引起肝前性门脉高压症并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巨大副脾误诊肿瘤也有报道。副脾本身一些病变如副脾外伤出血、梗死、副脾蒂扭转等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所以应注意:①脾摘除后原有副脾可以增生。②勿将副脾误认为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肿瘤。③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等。
 
影像学检查对于副脾的诊断非常重要。B超检查副脾表现为包膜光滑,境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类似脾脏的近似圆形较低回声区。CDFI示较低回声区内偶可见点状血流。彩超血流检查及彩超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CT检查表现为平扫时见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光滑锐利,一般边界清楚,大多数副脾血供来自脾动脉,增强后强化形式与脾脏一致,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容易诊断。部分副脾非脾动脉供血,其增强后表现与脾脏强化不一致,容易误诊。当副脾位于不典型部位,或者脾脏切除术后,或副脾伴发其他病变时往往容易误诊。MRI检查副脾表现为T1W为边缘光滑,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信号,T2W为略高或高信号,与脾脏信号一致。增强后强化表现与CT相似。
 
在作出副脾的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其与邻近脏器病变的鉴别诊断:如胃大弯侧及胃底外生性肿瘤、胰尾胰岛素瘤、脾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瘤侵犯、肾上腺肿瘤、肝脏肿瘤等。尤其对位于不典型部位、脾切除后或副脾伴发其他病变(如梗死) 等副脾的误诊,更容易发生,更需熟悉副脾可能出现的少见解剖部位、副脾各种病变的临床症状、影像表现。重视B 超、CT及MRI、甚至核素扫描等的综合考虑,以减少误诊的发生和提高术前的正确诊断率。
 
本病例副脾为脾脏切除术后代偿性增生,位于肝实质内,副脾供血为非脾动脉供血,强化方式不典型,故容易被误诊。 
 
参考文献
 
Izzo L, Caputo M, Galati G. Intrahepatic accessory spleen: imaging features. Liver Int, 2004 Jun; 24(3):216-217

学科代码:肿瘤学   关键词:,病例 爱思唯尔医学网, Elsevierme
顶一下(0
您可能感兴趣的病例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