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与介入时机应个体化

作者:何奔 来源:医师报 2012-12-24 13:01点击次数:747发表评论

危险评分指标各有千秋

ACS 的风险像一柄双刃剑,既有缺血导致的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也有出血导致的胃肠道及其他重要器官出血。大量研究表明,缺血、出血对ACS 患者的影响同样重要。针对缺血的现有的危险分层主要有TIMI 积分GRACE 积分和PURSUIT 积分等。

TIMI 积分 有7 项单一指标,每项1 分,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没有定量每项指标的权重程度,每项指标的分数也无差别(表1)。

GRACE 积分 优点在于对每项指标均进行危险分层, 缺点是稍欠科学性,以血压为例, 收缩压为120~139 mm Hg 时(1 mmHg=0.133 kPa),积分为37 分;而收缩压>200 mm Hg时,积分为0 分。其他一些指标在分数分配上是否恰当,也值得商榷(表2)。

PURSUIT 积分 以年龄为主要参考指标,男性1 分,女性不积分,这样分类,其科学性也颇值得探讨。

CRUSADE 积分 CRUSADE 研究组在1 4 万人的注册研究里,分析了收缩压与预后的关系,对GRACE 的积分提出质疑。研究发现,血压过低或过高(> 180 mmHg)均增加死亡率,并且提出了针对出血风险的新积分,包括最初的血球压积、肾功能、心率、性别、糖尿病、血管病、收缩压和入院时即存在心衰等8 个指标(表3)。Merhran 等人也提出一个稍加改良的出血预测指标,包括7 项指标,如高龄、女性、肾功能不全、贫血、白细胞升高、ST/ 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GP Ⅱ b/ Ⅲ a 受体阻滞剂+ 肝素或比伐卢定+ 肝素。

从这些预测因素中可以看出,除了临床心电图或心肌缺血标志物是缺血性的评分标准外,其他的临床指标, 缺血、出血两个不同方向,预测指标几乎完全相同。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早在十几年前临床已经认识到进行危险度分层十分重要,然而,是否所有医院都采用危险评分,以决定患者采取早期介入或非介入治疗?显然并非如此。

多指标预测价值胜于单一积分

aVR 导联ST 段抬高更有预测价值 近年一些研究发现, 有些单一的生化指标, 如aVR 导联ST 段抬高等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Szymanski 等观察了连续205例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14 例为aVR 导联ST 抬高0.5 mm 以上者。所有患者按照TIMI 积分,分为低, 中, 高危三组, 结果显示,aVR 导联ST 段抬高是30 d 死亡率的独立的强预测因子,18 例死亡患者中,16例存在aVR 导联ST 段波抬高,且死亡与抬高幅度呈正相关, 在无aVR 导联ST 段抬高的91例中,仅2 例死亡因此,该指标较TIMI 积分预测预后价值可能更佳。

与GRACE 积分相比,BNP 预测能力更强 对脑钠肽(BNP) 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在449 例连续ACS 患者中, 观GRACE 积分与床边BNP 的水平, 结果发现,对十个月后的全因死亡与再发ACS 或心衰, BNP 与GRACE 积分均有预测价值,而BNP 预测能力更强, 但BNP 并没有被列入上述任何一个评分体系。

这些结果都提示,如果要让临床能更多地根据危险评分积分指导临床,将一些重要的指标结合在一起,可能更有价值。

介入时机选择应个体化评估

患者从最初就诊直至出院,其临床情况呈动态演变,危险分层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干预手段的介入,出血的风险不断变化,对患者的危险分层也应随之更新,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早期风险评估主要是明确诊断并识别高危患者,以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保守或介入治疗),并初步评估早期预后。

第一,对高危非ST 段抬高型ACS 患者主张于症状发生最初72 h 内行诊断性冠脉造影,然后根据病变情况行血运重建治疗。

第二,当患者有血清肌钙蛋白(cTn) 或心电图ST-T改变, 同时伴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eGFR 60ml/min/1.73m2)、心功能减退、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近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既往冠脉搭桥史和中至高GRACE 危险积分等因素时,适用于积极早期介入干预。

第三,对心肌缺血极高危患者(即难治性心绞痛伴心衰、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行紧急冠脉造影(< 2 h)。

第四,对GRACE 积分>140 合并cTn 或ST-T 波变化的高危患者,推荐早期( < 24 h)侵入性策略。ISAR-COOL 试验将410例不稳定胸痛和心电图ST 段压低或cTn 增高的非ST 段抬高型ACS 患者,随机分为抗栓治疗后6 h 或3~5 d,进行冠脉造影,随访30 d 发现,早期造影组患者的一级终点死亡或大块心肌梗死较延迟组显著减低。

Fox 等对3 项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 分析指出,非ST 段抬高型ACS 患者早期介入治疗较选择性介入治疗明显降低死亡、心肌梗死发生率,高危患者的疗效更佳。同样,GRACE积分> 140 的非ST 段抬高型ACS 患者,早期介入治疗使主要心肌缺血终点发生率明显减低(从21.0% 降至13.3%),而GRACE 积分< 140 者, 早期介入与延迟介入的主要终点发生率相似。

目前,从症状至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对非ST 段抬高型ACS 患者预后的作用研究尚少。ACUITY 试验结果表明,从症状发生至介入治疗之间延迟>24 h 是30 d 和1 年死亡率的预测因素, 特别是高危患者。这提示,对非ST 段抬高型ACS患者急诊冠脉造影和根据病变决定血运重建策略十分重要。

ABOARD 试验对353 例不稳定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改变和肌钙蛋白增高的非ST段抬高型ACS 患者,随机分为即刻(<70 min)和延迟(平均21 h)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组。即刻冠脉造影和血运重建组主要终点(高峰cTnI)降低,但次终点无显著差异。对Optima 和Aboard 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对高危非ST 段抬高型ACS 患者,过早( < 3 h)进行介入治疗反而有害;而12 h 内、12~24 h、24~48 h 三个时间段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优于48 h 以上进行介入治疗。




学科代码:心血管病学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来源: 医师报
医师报介绍:《医师报》每周发行10万份以上。其致力于对专科医师的学术支持,以完善医师的知识结构与临床能力;及时报道学科前沿、医师关注的热点医学信息;辟有心血管、肿瘤、感染、神经等多个学科专栏和学术、行业新闻频道。《医师报》的不少编辑、记者拥有医药、新闻和语言学硕士、博士专业背景,确保了将医学信息准确地呈现给读者。 马上访问医师报网站http://www.mdweekly.com.cn/
顶一下(1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方可发表评论,点击此处登录
    他们推荐了的文章